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作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助力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将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一直扎实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并积极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引导绿色投资、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优化能源结构、支持污染防治、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稳定器”
虽然绿色金融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绿色低碳转型的纵深推进又提出新的议题,即属于高碳领域的项目是否还能获得支持转型的金融力量。因为传统的绿色金融有相对严格的概念、标准、分类,其投资对象主要针对《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下的标准“绿色”项目,而忽视了高碳行业合理的转型融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支持大规模经济转型的覆盖面。比如,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高碳行业领域,除部分大型国企、行业龙头企业仍能获得相对稳定资金支持外,部分高碳领域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业务的单一性及技术的有限性,当前正面临贷款无门、技改无效、运营关停的境遇。事实上,高碳行业中不乏支持我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营的支柱性行业。被碳市场所覆盖的八大高碳行业——包括火电、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造纸、航空,加上化石能源产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占我国GDP的比重约20%。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或将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造成更大冲击,民生问题也将因此受到影响。
面对高碳行业低碳转型这样巨大的减排空间,“转型金融”必须提上日程。所谓转型金融,是指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为主要目标,基于明确的动态技术路径标准,运用多样化金融工具为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尤其是传统的碳密集和高环境风险市场主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提供的金融服务。从目前情况来看,相较于比较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转型金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尤其是界定标准、披露要求等还不够明确,金融机构对于经济活动中的“转型”活动,以及高碳或“棕色”活动还存在无法明确识别的情况,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对转型金融仍持观望态度。比如,某些银行和投资机构希望向煤电企业提供贷款或股权投资,以支持其转向低碳清洁能源业务,但在没有明确标准的情况下,由于担心被市场和第三方认证机构认定为“洗绿”行为,不得不放弃这些贷款或投资计划。此外,环境信息仍面临共享难题。从很多省份的情况来看,碳信息目前分散于不同部门,如发展改革部门掌握项目环评、能评信息和企业用能信息,生态环境部门掌握企业环境权益资产信息和碳排放的核查信息,统计部门掌握企业碳排放的统计信息。由于缺乏跨部门的碳信息数字平台,金融机构与转型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在所难免。
国内转型金融的前期探索
虽然国内目前尚未出台任何与转型金融相关的确切标准,但无论金融监管部门还是金融机构、研究组织都已开始关注转型金融的具体适用,并已零星开展转型金融应用实践,也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研究工作电视会议,提出要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2022年初,浙江省湖州市已率先出台《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以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高碳高效企业发展、低碳转型技术应用的金融需求为重点,建立与低碳转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与碳密集行业良性互动。此外,以重工业为主的地区及经济后发省份,近年来因承接外移高碳产业或本身产业结构偏重等原因在金融支持上略显乏力。山西省主动探索转型金融新赛道,切合本省在全国能源布局现状,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出台奖励措施鼓励“转型科技+转型金融”,并借由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创新产品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绿色科技,促进高碳行业绿色智慧转型升级,在维护能源安全的战略基础下推动清洁能源转型。
创新构建转型金融管理框架
加快探索建立转型金融标准。从项目和行业两端发力,厘清转型金融服务界限,支持高碳行业主体沿着清晰路径转型,并保持对高碳界定的动态调整。突出“分行业”的独特性,重点针对当前高碳行业以目录或指导意见的形式形成转型金融的适用范围,明确支持哪些领域以及如何判断该领域的转型目标是否符合气候总体目标。在项目端,聚焦能源、工业等重点领域,滚动编制生产制造方式转型节能减碳项目清单。在行业端,聚焦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编制转型金融支持目录,制定低碳转型技术指引,构建低碳转型目标体系,引导转型金融精准支持。同时,要加快碳账户、碳效码、碳核算等制度和方法体系建设,为转型金融提供基础性制度支撑。
加快创新转型金融服务。探索转型金融应用场景建设,深化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六大领域实践拓展。聚焦高碳行业的减排需求,创新转型金融产品来满足企业的转型需要,加快出台转型信贷授信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重点领域内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大力发展绿色保险,支持保险资金以股权、基金、债权等形式助力低碳转型项目建设。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引导保险机构创新开发与减排、增绿、节能以及气候风险管理相挂钩的保险产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推出绿色企业贷款保险等险种,服务绿色产业发展。
打造转型金融的数字支撑平台。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环保信息的多部门共享运用,探索建立绿色金融全链条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引入绿色评级与认证机构、环境咨询公司、数据服务商等第三方机构形成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企业强制信息披露和第三方机构评估评级三者互为补充、互相印证的绿色金融信用信息体系。以“可操作、可计量、可验证”为标准,打造一体化转型金融数字平台,前端提供碳账户、碳排放等数据共享,中端提供碳核算、碳效评价等算法支持,后端提供信贷、担保等金融服务。逐步实现银企对接线上化、减碳核算精准化,助力金融机构开发转型金融产品、开展信息披露、防控转型风险。
做好转型金融配套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各类配套措施,设置适当的激励机制,以煤电企业转型为例,在向新能源为主的业务转型过程中,需要土地供给、可再生能源消纳、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在融资和金融监管方面,可以考虑借鉴央行再贷款对于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设立支持转型金融的专项政策;在财税方面,对于积极主动转型的高碳行业企业,可考虑允许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并对转型融资投资者提供税收减免。建议有关部门对主要高碳部门转型所需要的配套措施进行梳理,及时出台一批有实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社会资本对转型投资的回报率的预期,从而激励更多的金融资源参与低碳转型项目。
防控转型金融风险。建立针对“两高”项目的行业风险监测和跟踪机制。加强对存量业务的跟踪分析和风险排查,建立风控监测和管理模型;及时跟进生态环境部门的排查进度,做好风险筛查和预警;尽快开展定量分析与压力测试,加快存量高碳资产客户的化解处置。加强供需双方信息披露,密切关注“两高”项目转型风险,建立“两高”项目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机制,全面梳理排查在建、拟建和存量“两高”项目,实行名单制管理,强化贷后跟踪管理。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