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心病”如何医?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委员。他长期从事精神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碍的教学、科研和临床诊疗工作,为推动和提高我国精神医学和睡眠医学的临床诊疗技术和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线图”专家组成员和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专家,为减轻疫情造成的心理危机做了大量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举办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全球有近10亿人受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精神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性问题。精神心理疾病不仅会严重干扰个人和家庭生活,而且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待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很多误区。有些人认为,焦虑紧张、精神压抑、狂躁易怒等属于情绪问题,根本不算病,缓一缓就过去了,致使一些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未得到及时诊治。还有相当多的人对那些遭遇精神心理疾患的人抱有误解、偏见,甚至歧视,导致很多患者即便深陷痛苦也羞于启齿,不愿意主动求医治疗。根据一项持续7年的调查,中国有16.6%的人被精神心理疾病困扰,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只有不到6%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寻求过治疗。

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精神心理健康情况?需要避免哪些认识误区?我国的精神健康服务体系又该如何构建与完善?

身心健康才是真健康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羸弱,而是体格、精神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健康状态。为保持健康,需要适当的体育锻炼、均衡的饮食、良好的睡眠和平和的心态,其中平和的心态尤为关键。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对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需要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自主性、才能、代际关系、智力潜能和情感潜能的自我实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心理健康表现为:能保持对工作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能调节与控制情绪并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乐于交往;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四方面。生物因素指的是年龄、性别、遗传易感性,比如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女性更年期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等;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压力、性别歧视、社会排斥等,比如经济欠发达或贫困地区的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庭因素包括与配偶或父母、子女的关系等。个体因素包括人格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家庭因素在我国是亟须改善的问题,从临床可以看到,很多孩子的问题来自家庭,是父母和子女的不良沟通造成的。

如果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解,超出个体忍受能力或危及生命时,个体就容易出现精神异常的表现,导致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等。当出现心理问题时,需要积极应对。可按照心理问题严重等级,寻求适当的帮助。出现一般心理问题时,可以自我调整,或去社区、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当出现心理障碍时,不仅要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干预,必要时还需要心理医生的介入;当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时,需要精神科医生对症处理。

“心病”严重影响社会经济

如今,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几率大大提升。而且,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还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更加严重。一方面,患者很难正常参与社会分工与生产;另外一方面,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这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信息显示,全球各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已经超过10亿,这个数字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一般一种病发病率超过5%就属于多发病、常见病,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超过了13%,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这种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有7%。我国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属于偏低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更佳,而是由于人们对精神心理疾病认识不足,或者患有疾病但自己并不知情,又或者不肯承认自己患病。抑郁症70%左右是可以治好的,但是如果不治的话,自己恢复的概率就很小,所以需要治疗。

“心病”带来巨大损失。精神心理疾病可以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全世界每年有2.5万亿美元到8.5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可以归因于精神神经和药物使用障碍,包括喝酒。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预防,或者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另外,这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衰退,直接造成经济断崖式的下降,影响很大。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少要持续20年以上。到2021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增加了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失眠患者可能增加了几亿,给人类的心理健康带来了重大影响。我们调查了新冠肺炎的患者,71%的人有焦虑的症状,68%的人有失眠的症状,71.1%的人有应激的症状,需要给予帮助。我们正在努力之中,政府层面给了很多支持,成立了专业的队伍,一直下沉到社区,有需要的患者都能提供免费治疗。

“心病”医治,未来可期

近些年来,我国愈发重视公众的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心理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还影响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目前中国至少应有6万名精神科医生、10万名临床心理治疗师,才能基本满足社会需求。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国家对精神心理学科的支持。中国精神卫生的未来,我们强调要建立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应该由政府主导并全力支持建立一个精神心理问题监测、预防、控制和治疗的体系。让每个人了解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保证精神和心理健康。

建立行业规范,形成高水平的人才体系。现在我国精神卫生领域面临最紧迫的问题是缺少人才。培养一个医生需要很长时间,可能需要15年到20年,精神科医生也是一样,可能更长,心理治疗师也要10年。长时间的系统学习,加上专门的指导,还有专门的考核,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精神科医生。另外,这种培训体系和监督体系,应包括退出体制机制。我国现在对精神科医生有这样的考核,但是对心理治疗师,还没有相关制度,但应该很快就会有。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以精神心理学科为例,北上广等大城市的诊疗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差别不大,可到了基层,诊疗不规范的问题较普遍,水平非常有限。于是,很多人千里迢迢地来大城市就医,使大医院的诊疗压力越来越大,地方上的病人越来越少,造成严重失衡。因此,国家应着重提高基层、偏远地区精神心理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待遇。在发达国家,越是没人愿意干的科室,越是偏远的地区,医生待遇越高。国家对精神卫生领域增加投入,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人民幸福和社会稳定。另外,降低社会对精神心理问题的歧视和偏见,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每一个人将来都有可能出现精神心理问题,90岁的时候一半人会得老年痴呆,如果我们有幸活到90岁,得老年痴呆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我们歧视他们,其实就是歧视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让社会变得更包容、更好地理解精神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是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健康中国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经济强国的基础。在健康中国中,有一个指标是健康素养。健康素养强调一个人对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的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的抉择,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我们最好不要等到病了才去医院,平时就要关注自身健康。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