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网络泛娱乐主义不断花样翻新,呈现出一些典型特征:娱乐本质建构的自我赋权化、娱乐活动呈现的日常生活化、娱乐话语传播的表层符号化以及娱乐价值评价的多元差异化等。同时,需要从“轻”与“重”、“虚”与“实”、“古”与“今”、“远”与“近”等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入手,对网络泛娱乐主义及其社会效应进行深刻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规治网络泛娱乐主义的基本路径: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健全网络信息系统的法律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关键词】网络自媒体 泛娱乐主义 自我赋权 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作为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泛娱乐现象在网络自媒体的助推下愈演愈烈。反思网络泛娱乐主义在最新演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症候,把握其辩证关系,有助于厘清思想根源,澄清认识误区,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规治路向。
网络泛娱乐现象的特征与实质
娱乐本质建构的自我赋权化。究其本质而言,娱乐是一种体现不同时代特色的社会历史性活动,是特定生存境遇的呈现方式。当今时代,网络自媒体发展迅速,娱乐活动带有更多的自我个体性色彩。网络泛娱乐主义的产生、扩散和蔓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平台经济利益刺激下自我赋权观念的无限膨胀引起的。源自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自我赋权观念,其本意在于激发个体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并促成一种更为有效的自我实现状态。然而,网络自媒体时代对自我赋权观念过于突出和强调,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个体自我实现应有的社会维度和整体视野,消解了个体网络行为应有的他者意识和责任意蕴。个体合理的娱乐需要因为失去了伦理节制和道德约束而沦为对欲望的放纵追求。由此来看,所谓的自我赋权不过是遮蔽了生活意义建构的存在论前提,带来的恰恰是自我认同的迷失,在此,批判、反思网络泛娱乐主义就是在重建一种更有意义的共同体生活,实现一种更好的自我生活定向。
娱乐活动呈现的日常生活化。日益普遍化的虚拟交往已经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广大年轻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越来越多的娱乐活动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娱乐化倾向已经全方位渗透进网络社会交往之中,正在影响甚至构成着网络信息时代人类特有的生活状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娱乐活动越来越不受具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有可能的时间,包括工作间隙、公共交通出行期间、休闲时间等,都正在被跨越边界、无所不在的网络娱乐活动所占据。这是娱乐在自我肯定中所实现的一种霸权主义扩张。逗趣取乐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泛娱乐主义倾向不断向民众的日常生活渗透,这一趋势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观念,使笃定不移的自我生活信念遭到质疑,使崇高而严肃的社会价值命题丧失了吸引力。
娱乐话语传播的表层符号化。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以“符号的动物”取代“理性的动物”来定义人之独特的文化存在形态。互联网的发展将人类在符号中表达意义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各式各样表情包、千奇百怪网络术语的出现与流行,折射出网络信息时代越来越表层化的自我文化意象。符号化意味着一种更形象也更为简单直观的意义呈现方式,感性替代理性成为了文化认知的主要方式。文化传播的碎片化、短小化、图像化适应了日益加速的现代快节奏生活,但也造成了深度思考和理性反思的缺失:现代人越来越满足于图像符号所引发的感官刺激,难以对娱乐话语传播与商业利益追逐的默契合谋关系形成深刻辨识和自觉批判。娱乐绝不能抽离思想内涵、放弃认真思考甚至突破伦理底线,表面上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网络娱乐样态难掩其实质上的单调与贫乏。美国保守主义思想家艾伦·布鲁姆所提出的“头脑白板化”现象,即缺少对经典文本深度阅读所造成的思想免疫力、认知判断力、批判鉴别力和行动决断力的大幅度消退,在充斥着消费主义倾向的网络泛娱乐主义浪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花样繁多的短视频直播到各类网络娱乐平台的鼓噪喧嚣,从博取眼球的网红秀场到芸芸大众网络发声的跃跃欲试,都在书写着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民众心理变化共同演绎的网络泛娱乐主义叙事,这会对维系社会健康发展的积极心态、理智精神、敦厚品格、温良风气、和谐氛围造成侵蚀与冲击。网络泛娱乐主义并非一种边界清晰的独立社会思潮,而是夹杂着消费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思想倾向的复杂观念体,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广泛而深刻的。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主题不仅包括物质满足和经济丰裕,更蕴含着精神充实和境界跃升。在追求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矫正包括网络泛娱乐主义在内的各种不良倾向。
娱乐价值评价的多元差异化。娱乐是人类休闲放松的正常需求之一,但在传统观念中,娱乐尤其是过度娱乐往往带有腐化堕落的认知标签。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加速发展,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出现松动和脱节,自我意识的主体化高扬与价值评价的相对化加剧在网络泛娱乐主义浪潮中充分展现出来。近年来,电子竞技赛事受到了年轻人的狂热追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其他年龄段网民所表现出的冷漠和质疑,在电子竞技游戏是否是“不务正业”的问题上,不同群体形成了差异化、相对化甚至对立化的价值评价。网络泛娱乐现象隐含着对固有价值评价标准的解构。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中,不能模糊严肃与滑稽、崇高与低俗、高雅与粗鄙的边界,真假、善恶、美丑、是非的标准必须更加明确。
系统把握网络泛娱乐主义背后的辩证关系
“轻”与“重”的关系。美国著名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借用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的话指出:“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网络泛娱乐主义的戏谑、浅薄和草率恰恰构成了现代社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人生的严肃主题并不会因为泛娱乐化倾向的弥漫扩散而消失,只有负重前行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网络泛娱乐主义带来的自由放任、琐碎平庸、浮躁空洞之“轻”正在构成最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之“重”。只有深刻的思想洗礼才能建构起坚定而崇高的精神信仰,失去了信仰支撑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在“轻”与“重”的生活辩证法中,我们要警惕网络泛娱乐主义带来的人生浅薄和社会浮躁以及由此造成的沉湎甜腻、回避深刻、放弃崇高的严重后果。
“虚”与“实”的关系。网络泛娱乐主义用自我臆断和主观想象的方式来追求所谓的情绪纾解和身心放松,实质上是一种去价值观的浅层次言说样态,是对现实的回避。它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真理与谬误、高尚与卑劣的边界,使得丧失了清醒现实意识的价值虚无主义从幕后走向前台。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八十多年前的论断依然向我们传递着最新的时代警示:“外在的炫示代替了真实的存在,多重性代替了统一性,喋喋不休的喧嚷代替了真正的知识的传播,经验代替了实存——一句话,是永无休止的重复仿效。”网络泛娱乐主义在媚俗、唯利中丧失了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在猎奇、低俗中消解了引领生活的正确价值导向。现实,不是放任自流的、僵死的“现存”,而是展现时代发展特色、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包含人文关怀旨趣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清醒的现实意识意味着对社会主流价值有敏锐的感知,意味着对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有深刻的洞悉,意味着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拥有坚定的立场和明智的决断。网络泛娱乐主义在娱乐狂欢中遮蔽了清醒的现实意识,加剧了精神焦虑、意义失落和认同危机,这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古”与“今”的关系。历史是沟通传统、现代与未来的纽带与桥梁,历史是一个事关生存根基的不容任何亵渎的重要命题,对历史负责就是对维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命脉负责。言说历史、建构历史要在历史“剧中人”和“剧作者”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对文化传统的“接着说”,也就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创造与创新,不是充满无厘头的恶搞与无根化的解构。大行其道的网络泛娱乐主义在篡改经典、调侃英雄、颠覆传统中将历史包装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种在抖包袱、造笑料、博眼球中消费历史、娱乐历史的做法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家园的侵蚀。“文化泛娱乐化信奉娱乐至上,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弱化了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深刻理解、把握被网络泛娱乐主义模糊、混淆和掩盖的古今关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远”与“近”的关系。当今世界是一个互联互通的开放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迅速发展实现了物理时空压缩和全球普遍交往,传统意义上的“远”“近”观念发生了深刻改变,世界历史的叙事方式也面临根本性重构。必须要看到,网络泛娱乐主义及其带来的观念冲击,既可能来自以平台为代表的各类网络主体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逐,也可能来自西方国家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奶头乐战略”。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真人秀、明星八卦、社交网站、心灵鸡汤式小网文中无法自拔,庸庸碌碌地消耗掉本该充实、挑战、进取和奋斗的生命历程,这是网络泛娱乐主义扩散、蔓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既要破解自身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科学发展,还要高度警惕来自外部的冲击与挑战。
推动网络娱乐活动有序合理发展的方向及路径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促进网络虚拟生活健康发展。当今社会,广大社会民众对于娱乐的认知和追求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当前,针对各种网络娱乐活动无序生长的现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作用,是引导网络娱乐活动有序、合理发展的生命线。网络虚拟生活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延伸和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必须贯穿其中。鉴于网络泛娱乐主义正在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扩散和蔓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紧扣社会生活实践的点滴细节,在落地、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真正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为准则之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在网络空间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正成为引领网络虚拟生活健康发展的价值导向。
坚持正确科学的网络舆论导向,培育健康文明理性的网络娱乐氛围。网络舆论场不是众多网民情绪和意见简单而机械的归拢和汇聚,而是充分展开批判性交流、致力于凝聚社会共识的公共空间。因此,“形成良好网络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在“流量为王”的网络泛娱乐主义传播中,要认真研判那些引起社会民众普遍关注、真正事关民声民意的“娱乐议题”,明确其创设语境、问题指向和价值偏好,在廓清模糊认识、化解不满情绪、纠正错误看法中凝聚网络舆论共识,塑造良好的网络舆论导向。针对那些为博取眼球而刻意制造噱头、严重挑衅社会公序良俗的网络娱乐行为,需要道德批判和依法惩治相结合,予以有效遏制,坚决取缔。培育健康文明理性的网络娱乐氛围,要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宏大叙事主题与个体自我的微观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将宣传引导、批评教育、严厉惩治有机结合起来,助推网络娱乐活动走向社会文明进步的大道、正道。
健全网络信息系统的法律规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活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要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各种网络泛娱乐现象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善于捕捉法律的空白和漏洞,对推进网络法治建设造成极大威胁。结合当前网络信息系统和网络泛娱乐主义发展的最新态势,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推动网络文明建设与网络普法教育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广大网民文明用网的法治素养。同时,要敢于亮剑,重拳整治那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娱乐乱象,严厉打击披着娱乐外衣的各种非法网络逐利行为,明确开展网络娱乐活动的底线和准绳。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泛娱乐主义会不断以新形式、新途径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持续推进网络法治建设。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强大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在自我欲望节制中敦化个人品行,在修齐治平的自我人生价值实现中蕴含着严品德、守公德、明大德的道德追求和伦理跃升,这为自觉抵制网络泛娱乐主义的侵蚀与蔓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力量。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着讲”,要注意防止其在泛娱乐主义倾向中被心灵鸡汤化,因为那些形式上看起来励志且抚慰人心的警句格言实则是在制造一种隔绝现实的乐观幻觉,遮蔽和消解了国家、民族、社会之积极“大我”向度而使人沉溺于自我虚构的满足和快感之中。我们要以丰沛的新时代精神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维护其锻造思想品格、培育责任担当、提升精神境界、激励文化自信的本真使命,为构筑强大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根铸魂。
娱乐,不是单纯在消遣中打发无聊,而是德行操守的实践彰显,正如马克思所欣赏的斯宾诺莎的格言:快乐并非对美德的回报,而是德行本身。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大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网络泛娱乐主义肯定还会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泛娱乐幻象中,尤其需要坚守立场、保持警惕、笃定心志、踏实奋进,切不可慌了心神、丢了信念、乱了阵脚、失了阵地。
(作者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人类共同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1BKS11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②[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致死》,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
③[德]卡尔·雅斯贝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⑦曾楠:《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侵蚀精神家园》,《人民日报》,2017年11月3日。
责编/马宁远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