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刻、系统、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发展眼光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历史研究中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增强历史自觉。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人们只有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在揭示其客观必然性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真正自由。历史自觉是建立在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深刻领悟自身的历史定位,形成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主动营造历史发展前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民族,历来注重记录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因此,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深刻认识“历史何以发生?”“又将走向何处?”“我们处于历史长河中的何处?”“我们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又能赋予我们生命怎样的意义?”等问题,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历史自觉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思想成熟度,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能力与水平。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大党,之所以兴旺发达、永葆生机活力,就是因为它站在历史活动实践主体的高度,能够正确把握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深刻洞察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以高度的历史自觉牢牢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
党的百年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正是因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凝神铸魂、汇聚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科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自觉,历史自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科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凝聚着中华民族认同的“共同记忆”,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催生出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的许多重大文明成果、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和治国理政资源,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世界,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思想观念,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把各民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的历史演进,源自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传承,源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80多年的苦难辉煌,源自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奋斗历程。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滋养,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科学分析与扬弃继承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文化根源,能够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科学分析和扬弃继承相结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研究阐释与保护传承相结合。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厘清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阐释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和“支流”,把握中华文化发展规律,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保存和展示出来,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坚持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结合。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立足中国大地,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同时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高校思政治理论课专项项目“结合‘基础’课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课题编号:TJSZZX17-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田玉敏 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淑玲 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