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公司治理 > 正文

“二次创业” 国企改革再上新台阶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提前翻看这份“成绩单”:董事会应建尽建率超过99%,央企研发投入强度达2.5%......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国企改革的巨大成就。

再往前看,十年间在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等诸多领域,国企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2021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企上榜数量95家,向着做强做优做大奋进的国企,正成为一张张走出去的“大国名片”。

深化改革从上至下

近十年的国企改革从“全面深化”4字开始。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对深化国企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一直在改革的国企为何还要深化改革?”对于这个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作为长期研究国企改革的“田野派”学者,李锦并不意外。在他看来,2012年是国企陷入舆论困境的一年,之前的薪酬改革等,远未达到人们预期,一时间对国企的指责声不绝于耳。显而易见,许多改革尚未触动“灵魂”,而深化改革,就是从全盘考量、全局出发,提出系统性改革举措,让改革全面铺开。

2014年,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成员单位包括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财政部等11个部门,研究和协调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在李锦看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是因时而生,在组织上解决了国企改革中长期存在的多头领导、多方参与、难以集中、难以协调的问题。

201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明确了不同类别国企的主责主业。同年,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出台,其中“1”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N”是若干配套改革意见或方案。“1+N”政策体系为新时代国企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确立了国企改革主体框架,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此后一段时间,中央各部门出台了120多个配套文件,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出台落地文件1291个,各中央企业累计制定实施改革方案超过3000个。

《指导意见》发布后,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连续三年召开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每年组织对部分省市和中央企业开展实地督查,听取督查汇报,列出整改台账,逐一督促落实。

改革“乘风破浪”国企活力焕发

深化国企改革,是在去除沉疴中“革故鼎新”。

2015年,国企的财务状况不尽如人意,前10个月国企营业总收入367904.8亿元,同比下降6.3%。利润总额18806.6亿元,同比下降9.8%。

当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随后,国企率先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要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

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僵尸企业”是块“硬骨头”。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在此背景下,一些央企的重组加速推进。当时,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较低。2016年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重组以后的宝武集团,在三年内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超过1500万吨,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309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9723亿元,净利润从52亿元增长至472亿元,营收和利润不断创下历史新高。

重组推动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促进了相关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力解决了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有46家央企完成重组,新组建9家央企。一些企业渐渐意识到,供给侧改革强调的去产能等任务虽然在短期带来阵痛,但长远看会释放出改革的红利。

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混改”试点。对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资委选择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作为试点企业,开展了央企混改试点工作。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启动重要领域混改试点工作。以重要领域混改试点为契机,国资委推动商业二类中央企业子企业积极开展混改。如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两家电子信息领域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合资新设、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等方式实施混改,引入非公资本超过100亿元。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产会不会流失?中国建材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曾以北新建材为例给出了回答。北新建材过去是“一股独大”的公司,通过引入非公资本的股东,既扩大了企业规模,增加了盈利,同时使企业更加多元化,管理更加规范。

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国企改革并不仅仅着眼于短期、紧迫性问题,而是基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民族复兴之路,围绕新时期‘强起来’的国家战略需要,规划国有企业改革的时代目标。”在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波善看来,新时期的国企改革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加突出科技自强自立、突出产业链供应链能力、突出打造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企业等。

2018年,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选取百余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和百余家地方国有骨干企业实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计划在2018-2020年,全面落实国企改革“1+N”政策要求,打造一批治理结构科学完善、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的国企改革尖兵。2019年,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以上海、深圳作为首批综改试验区,选择沈阳开展国资国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专项工作,第二年又决定将杭州、武汉、西安、青岛四地列为第二批综改试验区。2020年4月启动的“科改示范行动”是继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国资国企“综改试验”后又一国企改革专项工程。

“这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点突破阶段。”祝波善指出,政府以三个专项改革行动为主要抓手,力求在试点企业、试点区域取得重点突破,形成改革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三年行动让改革再上新台阶

改革让很多企业经历了一次“二次创业”。

入选“科改示范企业”的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在2013年成为中国建筑旗下二级子企业,由此开启了一条中国建筑钢结构企业转型发展新路。

“二次创业”前,这家企业以制造建筑钢结构著称,位居国内建筑钢结构行业竞争力50强企业的榜首,近年来,企业通过管理变革,拓展了施工总承包、EPC总承包模式。今年2月,中建科工作为EPC总承包方,带领300余家参建单位、4万余名建设者,在不到两个月内,赶建出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和落马洲方舱设施,创造了一次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人才激励机制改革上,中建科工还大力引进社会专业人才,明确优秀干部选拔来自成功团队、关键事件和一线战场的“三优先”导向。形成了在急难险重项目上,员工们踊跃参与的“二次创业”氛围。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号角吹响。作为“1+N”政策体系的具体施工图,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任务更为明确,且有时间节点,更能衡量、考核改革成效。

这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力度,来推动国有企业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截至今年3月底,中央企业和地方工作台账完成率分别达到88.87%和93.1%。“国企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改革的真正核心对象就是国企的体制和机制。”祝波善认为,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推进,国企体制和机制改革已经取得一些突破或亮点。比如,将党的领导融入到公司治理中,有效加强了党对国企的领导作用;进一步推进董事会与经理层的适当分开,加强董事会建设等等。

作为国内首家A+H股整体上市的大型国有控股汽车集团,广汽集团全面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确保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李锦感觉,十年来,国企改革的声调“前所未有的高”,“人们把改革视作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内生动力的主要来源。”从2013年《决定》的发布到2015年《指导意见》出台,再到2020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梳理国企改革的十年路径,从这三个文件的命名,就能清晰划分出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三个阶段,“这也是国企改革的三个‘里程碑’。”

国企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收官后,仍有许多改革要继续推进。李锦指出,作为国企改革的焦点、难点,过去十年,混改经历了起起伏伏,混改后的国企增强了活力,提升了效率。但混改仍存在许多挑战,还需要解决“只混不改”“只投不管”“只管不放”等现象。而面对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国企改革,仍在路上。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