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与评价调查

调查时间:2021年11月05日-2021年11月08日。

调查说明:本次调查通过人民智库微信公众号发布问卷,共回收受访者有效样本2079份。其中,男性受访者占68.23%,女性受访者占31.77%。样本年龄覆盖全部人口。学历方面,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15.70%,本科占44.77%,大专占16.79%,高中及以下占22.74%。常住地分布方面,直辖市占20.22%,省会城市占25.27%,地级市占23.1%,县级市占13.72%,乡镇村占7.76%,港澳台及海外地区占9.93%。从事行业方面,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25.27%,外企/民企/私企管理者、职员占16.06%,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占23.65%,学生占17.15%,失业或无业及其他情况人员占16.24%。另外,本人或亲朋好友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数占比为79.42%。

重要发现:

·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关注度较高,积极与消极情绪交织;就业机会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能、就业机会及企业合作被视为职业教育的突出优势,职业教育的接受度逐步提升。

·就业前景不明朗、社会认知偏见普遍存在、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引发共情;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面临舆论环境不够友好、办学质量参差不齐、贯融机制尚待健全等阻碍。

·公众眼中理想的职业教育画像:扎实的职业技能学习、通畅的培育联动机制、持续的岗位供给机制、合理的社会回报与认可。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起到了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与大力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此同时,伴随着“高中分流”“普职比大体相当”等热点话题,职业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其发展面临的“内忧外患”局面也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2021年11月5日—2021年11月8日,人民智库开展了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与评价调查研究,以期汇聚公众意见、凝聚集体智慧,更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职业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关注度较高,积极与消极情绪交织

近年来,“保持职普比大体相当”等政策提法引发了广泛讨论。整体来看,政策利好与舆论发酵的双重叠加,一方面使得有关职业教育的话题曝光率与关注度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复杂情绪和心态。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5.74%的受访者关注职业教育的相关话题,其中54.87%的公众表示非常关注。

就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来看,58.48%的公众表示,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感到期待;另有36.82%的公众态度较为消极,其中21.84%的人感到担忧,14.98%的人感到失望。进一步分析显示,本人或亲朋好友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受访者对职业教育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本人或亲朋好友未曾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受访者或许受制于认知距离与刻板印象,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更为消极。

就公众对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认知来看,近四成(39.35%)公众认为,中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超六成(63.72%)公众认为,我国可以在10年内完成对德国职业教育水平的赶超,但也有一成(11.01%)公众态度较为消极,认为这个周期跨度至少需要20年。

就公众对职业教育关注的内容来看,就业机会(73.65%)位居第一,其次分别是发展路径(56.50%)、深造机会(54.15%)与掌握技能(52.35%),占比均超过五成。学历认证(46.39%)紧随其后,另外还有超两成的受访者较为关注入学条件(25.63%)与课程内容(24.19%)。不难看出,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面具有明确的结果导向,教育结果较之于教育要素更为重要;而在诸多教育结果中,就业机会具有不可替代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性因素。这一点在公众接受职业教育意愿的调查中得到印证,近半数(49.46%)受访者表示,当市场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时,会考虑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于公众而言,拥有良好就业前景、学到真本事是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尤其伴随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能”“就业”等要素在公众心目中的占比权重持续上升。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能、就业机会及企业合作被视为职业教育的突出优势,四者贯穿教育要素、办学条件与教育结果三个层面,即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正视职业教育给予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超四成(41.70%)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孩子对某一领域有较为浓厚的钻研兴趣,他们愿意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一方面,兴趣可以激发个人斗志并发展为人生志向,通过长久耕耘最终也能实现个人价值,教育类型在其中仅仅扮演了调节变量的角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因其细、专、实等特性,更能给予兴趣明确的学生以专业、定向培养,引导其成为特定领域内的行家里手。

就业前景不明朗、社会偏见普遍存在、竞争力不足等引发受访者共情,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面临舆论环境不够友好、办学质量参差不齐、贯融机制有待健全等阻碍

随着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接受意愿逐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其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愈发凸显。这些问题也集中反映在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忧虑中。当被问及“您对接受职业教育有哪些担心”时,社会偏见普遍存在、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引发受访者共情,这也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职业教育目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第一,舆论环境不够友好。超五成受访者认为,职业教育“就业不理想,只能选择较低层次的岗位”(64.26%),其本身“不被社会认可,被歧视”(52.89%)。在本次调查关于职业教育结果的排行中,阶层跨越与薪酬待遇分别位列倒数第一、第三位,可见受众关于“接受职业教育只能当底层工人”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

长期被视作普通教育托底的职业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价值也被远远低估。调查结果显示,有44.77%与32.67%的受访者表示,只有当职业教育较普通教育具有明显优势,或者孩子成绩不好、无能为力时,才会选择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这种偏见的形成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所执行的招生机制息息相关,职业教育很大一部分生源源自未能通过中考、高考进入高中、大学学府的学生,因此其“托底”色彩不言自明。还有46.57%的受访者认为,职业教育门槛过低,招考对象良莠不齐。在社会舆论不够友好的情况下,无论是职业教育院校老师的传道授业,还是学生的学习训练,难免都会丧失积极向上的动力。事实上,职业教育供给如今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既需要解决“工厂技工荒”问题,也需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扭转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现状,聚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使命艰巨、意义重大。

第二,办学质量参差不齐。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0.54%与38.81%的受访者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会导致“文化积累不够,未来个人综合竞争力丧失”,或者“学不到实际可用的知识与技能”。超五成(56.14%)的受访者提及职业教育现存的最大问题时,表示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制度标准”。就职业教育的突出优势——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而言,由于目前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客观上造成了产教融合目标不明、院企合作层次较浅,形式大于内容等现实困境,一定程度上让公众失去了对职业教育的信心。从教育结果来看,随着就业岗位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公众普遍意识到除了要不断打磨个人职业技能基础,还应持续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储备,47.29% 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失衡”的问题。

第三,贯融机制尚待健全。超过三成的公众担心,接受职业教育会导致“过早受限于某一专业局限,无法跟上时代发展”(37.36%)以及“缺乏继续深造的机会”(34.66%)。虽然职业教育侧重技术技能培养,注重实操训练,与对应职业的关联度较高,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专业所学内容是否具有持久性、是否会被时代淘汰不可预知,这成为职业教育潜藏的一大风险,且这种风险在贯融机制尚未健全时,会对学生就业造成较大影响。调查中,有超过四成(46.57%)的受访者担心“伴随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应职业被取代或取消”。除此之外,公众对职业教育当前的相关政策环境也表示了忧虑。调查中40.07%的受访者表示,当“政策环境对职业教育发展有重大利好”时,才会考虑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对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办学条件,职业教育在政策法规、财政投入及社会支持方面均不及普通教育。

近年来,我国就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包括10个方面共27项任务,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向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迈出奋进步伐。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当前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划及环境型政策工具偏多、直接作用于职业教育供需双侧的政策工具偏少,今后应进一步强化这一方面。

公众眼中理想的职业教育画像:扎实的职业技能学习、通畅的培育联动机制、持续的岗位供给机制、合理的社会回报与认可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10月12日,《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极大改善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近七成(69.5%)公众表示,对我国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有信心,其中近四成(38.63%)的公众表示非常有信心。

综合来看,公众眼中理想的职业教育发展状态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扎实的职业技能学习。理想的职业教育应该以技术技能为核心,兼顾文化知识学习,不断夯实职业竞争基础。二是通畅的培育联动机制。一方面,要推进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构建通畅的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三是持续的岗位供给机制。要确保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既要及时回应市场需求,也要具备前瞻性,让教育探索走在现实发展前。四是合理的社会回报与认可。既要完善配套政策,提高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也要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多措并举增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尊严感。

职业教育未来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现代化与内涵式发展、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路径、构建共建格局与实现教育公平

面向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新征程,要牢固树立“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发展信心,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推动实现公众对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美好期许,让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第一,强化宣传,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超半数(56.32%)受访者认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应着力破除社会认知藩篱,“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与社会回报率”。为此,一是要深化对类型教育培养理念、社会价值的理解,树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认知,扭转“重普轻职”的传统观念。二是要转变“轻视技能”的态度,开展立体化宣传教育,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与传承,讲好有关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故事,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三是要积极推进薪酬待遇与技术技能水平挂钩,强化政策供给,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在就业、落户、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的待遇水平,让职业技能人才与高等学历人才享受同等发展条件。

第二,砥砺创新,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职业教育要想获得长足发展,还需要从自身出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水平,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调查中近五成受访者(48.92%)对此表示认同。具体来看,一是要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对照国家职业标准构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测试系统;修订完善教学评价标准、教师发展评价标准等,以评价标准为牵引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二是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立足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另一方面,要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建立支撑专业群、面向岗位群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兼顾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三是要完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立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传统优势,积极实施引企入教,推进校企共建,使企业需求与培养方案紧密衔接;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双向聘用机制,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性强的教师队伍。

第三,打破壁垒,完善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路径。有超五成的受访者认为,我国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应重点“打破普职教育壁垒,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57.76%),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51.08%),构建立交桥式的教育选择路径,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情完成教育类型合理切换。

2

广泛凝聚共识共智,激发多元主体创业热情,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已成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超四成(41.52%)的受访者认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职业教育协同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各主体禀赋优势,擘画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另外,35.02%的受访者表示,“推动职业教育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确保教育公平”也应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攸关无数学生成才立业。职业教育发展应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与不同地区教育水平实际发展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因域而异,持续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强化职业教育发展的普惠性与多元性,以“精准灌溉”确保教育公平。

3

责编:罗 婷 / 美编:石 玉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