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积极应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短期和中期挑战

摘 要: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无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还是贯穿整个新发展阶段的问题,都应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去解决。具体来说,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踏准改革发展的节奏,发挥好科技创新对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畅通内外循环,实现内外联动。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 新冠肺炎疫情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交织影响,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4.8%,第二季度受各地疫情冲击,增长仍面临挑战。近日,2022年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认识,怎样去设法解决?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住了全球领先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已经迈出了新步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势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也正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方面的重大挑战。

首先是需求收缩。疫情反复带来居民就业和收入预期的变化,已经形成了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等因素,也导致消费需求进一步收缩;再加上设备和新建投资持续低迷,各类企业主体生产性投资缩减,投资需求明显弱化。

其次是供给冲击。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因素导致部分关键生产要素供应中断,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剧烈;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冲突对全球生产网络分工造成较大影响,中国产业链和全球产业链面临脱钩风险,在全球性供给短缺和运力不足的情况下,全球供应链安全堪忧。

第三是预期转弱。人们对经济增长状况普遍持悲观预判,消费减少带来需求收缩,经济增长缺乏新动能,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企业家信心不足,整个市场预期转向悲观。

贯穿整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

除了我国经济发展正直面的三大现实挑战,整个新发展阶段还贯穿着几个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一方面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下,创造性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率和发展质量,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推进财税、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改革,调节收入分配,关注和改善民生,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资本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活跃的要素,始终具有逐利属性,如果不加以监管,将会造成平台垄断、竞争失序、市场动荡等消极影响。把握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资本要素设置“红绿灯”,加强监管,防止其野蛮生长。既要保障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使之有效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又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约束下,规范引导资本有序运动和健康发展。

保障初级产品供给。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俄乌冲突又进一步抬高大宗商品价格,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下,初级产品供给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供给端通胀压力的主要来源。在生产领域,要提高探测和开采的水平,提升能源资源的自给率,提高农机装备和农作物种业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生产供应能力,确保能源和粮食供给安全;提高行业核心技术研发水平和关键领域创新水平,逐步减少重要初级制成品的进口依赖。在消费领域,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植根于居民消费习惯中,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社会风气。

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风险。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中的风险总体上可控,但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化,一些领域累积的风险隐患以及新风险不断涌现。要落实风险主体责任,明确企业自救、行业主管、地方监管等各方责任,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加强风险研判,及时控制风险扩散,同时对可能存在和爆发的风险进行提前预判,防止风险通过金融市场蔓延,使局部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风险;提高风险防控政策的精准度,在处置某一具体领域风险时防止引发次生金融风险,分类施策做好风险处置工作,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节奏。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是对人类共同应对的气候变化问题的回应,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意义重大。另一方面,碳排放与我国能源使用结构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居民主要依赖化石能源获得电力供应,要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既需要居民接纳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改变现有高碳消费行为,更多地选择耗电低、清洁能源带动的电器等;还需要建立庞大的新能源供应体系,保证能源供给的稳定性、持续性,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不因为降低碳排放而受到影响。而无论是调整居民社会行为,还是把新能源真正立起来、碳基能源的比重降下去,都需要时间。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应对挑战

无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还是贯穿整个新发展阶段的问题,我们都应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去解决。

坚持党的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成功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行动指南,必然会引领我国在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的大环境中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需要“破”和“立”的节奏把握,这更离不开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离不开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因如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一定要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促进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化合理化,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二是社保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整合相关制度安排,打破户籍壁垒,健全低收入者生活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经验形成的,凝结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才能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要注意提高国有企业实力,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其控制力和影响力,尤其要注重提升国有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实现创造性突破;要善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制定好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在促进经济主体实现创新的同时,注意加强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市场秩序。

掌握好改革发展的节奏。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一定要摒弃对增长速度的单一追求,更加注重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首先是稳定经济增速。经济增速的稳定是指当前经济增速不显著偏离潜在经济增速,波动处于合理区间。为此,一方面应持续给予实体经济更多政策支持,助力其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提高实体经济发展增速;另一方面应注重发挥宏观经济政策效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次是持续调整结构。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在于打通供给约束堵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约束,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健康发展。再次是持续改善民生。稳增长的同时应做到稳就业,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生育等社会问题,在教育、医疗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

发挥科技创新对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其一,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同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研究人员更多自主权;优化科技结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其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应不断健全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引导高素质人才集中到基础研究领域,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领域,应改革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其三,加强科技领域的开放合作。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坚决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创新的根基,是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依托。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坚决做好实体经济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协调各方资源,包括资金、人才、市场机制等,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实现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促使创新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提高实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的技术“卡脖子”问题。二是协调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运用政策工具强化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的融资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普惠性,并注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实体经济发展构建多层次融资渠道。

畅通内外循环。双循环是新发展格局不可或缺的支柱。中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表明,内循环与外循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新发展阶段,要在国内深化改革,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实现多领域自给的同时,与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相衔接,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内外两个方面支撑起新发展格局的大厦,关键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布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及国际政治摩擦等因素增加了依赖单一产业链的风险,中国可以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依托,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定的供给关系,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以中国产业链的优化带动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二是重视贸易出口。应关注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加快数字技术与贸易发展深度融合,做好线上出口贸易,与更多国家/地区建立合作关系。三是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国内金融市场开放。总之,面对内外形势带来的挑战,应秉持积极的应对态度,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水平合作和发展。

【本文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罗 婷/美编:王嘉骐

Tackling Short-Term and Medium-Term Challenge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hen Jiangsheng

Abstract: Entering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China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nd faced many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he challenges and the issues running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should be resolved while construc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Specifically,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he people-first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conform to the pace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exert the leading and supporting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e real economy, smooth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s, and realiz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new development stage; COVID-19 pandemic; economic development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