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坚持理论创新: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摘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大优点;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人就必须学好、用好这条历史经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经验 “两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09.001

【作者简介】牛先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在实践中前行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唯物史观基础》《小康文化论》等。

 

在世界政党政治舞台上,一些政党的登场离场,只是昙花一现;一些政党虽生命顽强,但最终熬不过百年,油尽灯灭。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而风华正茂,其中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中国共产党铸就了百年辉煌,彰显了旺盛的生命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中国共产党要永葆青春、再创辉煌,必须把坚持理论创新的经验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中国实际的认识,不断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在“两个结合”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大优点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建立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需要对时代条件、发展环境、主要矛盾、战略步骤、战略目标等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需要对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清醒的分析和判断,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其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份党纲。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和《共产党宣言》问世这一重大事件充分说明,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与先进的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自从有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政党,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开始逐步受到启蒙并觉醒,工人运动开始了由自发向自觉、由单纯的经济斗争向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的转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鲜明特点和一大优点。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国际性共产主义组织,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的同时期,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工人政党,但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它们要么沦为纯粹的宗派组织,要么最终烟消云散,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却生存下来、壮大起来。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之后,工人运动中的民主派们经不起挫折考验,只是“心满意足地热衷于争吵,今天大吵大闹,明天握手言欢,后天又公开自己的丑事,他们在美洲到处行乞,接着立刻在瓜分几文讨来的银钱上重新出丑”[1],而在这个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却静下心来,对党的理论进行沉思和创造。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理论指导对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的政党的重要性。在与其他政治派别作比较时,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制定这个世界观就已经够忙了;单是这一点,我们党就决不可能堕落到像流亡中的‘大人物’那样深的程度。”[2]这里所讲的流亡中的“大人物”,就是指工人运动中那些缺乏理论修养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这些人平常总是以革命为标榜,夸夸其谈,但是他们只顾眼前利益,而对革命的条件、进程及其一般目的没有理论上的深思,在革命高歌猛进时期,尚能激情饱满;而一旦遇到曲折,就丧失信心,怨天尤人,推卸责任。像这样的人组成的政党是承担不起历史责任,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初,中国和世界处于急遽的变动和震荡之中,觉醒的中国仁人志士,一直苦苦地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在对各种思想、理论、“主义”的反复观察和比较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3]。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普遍真理,并把普遍真理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4]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思潮纷呈、政党林立,中国共产党在众多政治组织和党派中能够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虽历经挫折,而意志弥坚,勇往直前,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由于党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为武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5];“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6];“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7];“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8]。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9]可见,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优点,即始终“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

坚持理论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有两个鲜明的特点:批判性、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惧怕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批判,它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战斗。正是在与其他思潮的激烈交锋中,在对自身的反思批判中,马克思主义才逐步摆脱旧方法、旧观念的束缚,日臻成熟与完善,彰显出真理的力量。批判地超越是马克思主义天生的性格,这一性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是封闭的体系,更不可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突破自身局限,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为继续探索规律开辟了前行的道路。可见,革命导师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行动指南,而不是可以背得烂熟到处乱用的教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讲,《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是正确的,但对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

理论越具有普遍真理性,就越要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放射出真理的光芒。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一方面,积极主动地翻译、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举办各类学校,在党员、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开始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和分析中国社会问题,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有效途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确定了革命的对象、依靠力量,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权;指明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第一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三大改造”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八大提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个时期,在理论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上,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破除条条框框,大胆探索,坚持走自己的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沉着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2]。在实践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时代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十个明确”和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党牢牢把握和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同时,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实践史。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相继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的基本经验。

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不仅充分证明了坚持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为理论创新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坚持理论创新这条经验理解深、运用好,就需要在“两个结合”上下功夫。

完整理解和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实现好“两个结合”的理论前提。当前,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上,确实有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对马克思主义持“过时论”“无用论”的态度。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已经有近200年历史,当今世界上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资本主义早已经不存在了,而马克思主义所描绘的共产主义还遥不可及,在变化了的时代条下再坚持马克思主义,要么是僵化保守,要么是迂腐至极。另有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既不能当钱花,也不能当饭吃,只是空洞的说教,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有一些人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信马列信鬼神,台上讲马列,台下求神拜佛,结交所谓的风水大师、阴阳先生,占卜求灵,保佑自己升官发财。这些人身在共产党内,但对共产党的思想基础、对共产主义没有半点信仰,也就更谈不上“两个结合”了。

另一种倾向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神圣的教义,遇到问题,习惯于翻书本、找经典,以语录作为判断实践正确与否的标准。凡是经典著作上有的、文件上写的才敢去做,凡是书上没有的、上边没布置的,就缩手缩脚,不敢去试,不敢去闯。这些人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目的,就是寻找实用的词句或者论断,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去作逻辑上的理解,往往断章取义、甚至望文生义地把个别论断直接当作政策来用。他们忘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答案本身,以为任何问题只要贴上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就是马克思主义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严重侮辱。关于这种所谓“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对此,恩格斯在给保尔·拉法格的信中说,马克思大概会用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的话嘲讽他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还有一种倾向是割裂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后继者对其的丰富和发展割裂开来。要么用前者否定后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道”,具有普遍的真理性,而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术”,缺乏思想性;要么用后者否定前者,认为后者在实践中才更有操作性、更为实用,而前者早已经过时,只能被当作一个粉饰性符号。其实,这些人并不懂得、也不愿意承认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理论品质,更不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实践的深入而丰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

“两个结合”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来就不相信、不理解、不自觉去运用,是根本谈不上“相结合”的。只有克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上述三种错误倾向,真正相信、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自觉进行“结合”,把理论创新不断推向深入。

准确认识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是实现好“两个结合”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证明,只有吃透国情、世情,明确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才能避免空谈马克思主义,避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才能实现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一个改变、两个没有变”,是新时代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新起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曲折向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保护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在一些国家有所抬头,逆全球化倾向愈加显著;以科技创新为支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供应链、产业链断裂的风险;世界金融危机的风波还未结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又扩散蔓延,俄乌冲突引起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这是新时代我国发展面对的最大世情。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国情和世情结合起来,坚持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的真理性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生命力在实践中延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同时也是开放的思想,需要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年轻干部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谆谆教导青年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对调查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13]。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调查研究方法,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党的创新理论凝聚着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在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征程上,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从正在做的事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理论创新。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实现好“两个结合”的精神枢纽。世界历史是在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和不同文明相互借鉴中展开的。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表面上看是人员、商品、技术、服务、货币等要素的全球流动,而深层次的是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上的碰撞,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世界历史的形成一方面是器物的跨域流动,另一方面是世界各民族精神的互动,这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塑造。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提出过著名的“文明冲突论”,其实,不同文明之间不只有冲突,还有互鉴、包容、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致中和”“美美与共”等理念,具有强大的兼容并包、自我提升的能力。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儒教文化与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之间并没有发生过长期的、极端惨烈的战争与冲突,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步实现融通汇合,从而既没有失去儒教文化的底色,又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儒释道文明有机体。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是不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庚续、有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有改革开放精神的重铸、有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贯穿,等等。其实,无论是从文化视角还是从制度、理论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传统的再造与文明融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个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两种文化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里讲的“逻辑统一”和“相结合”,就是文脉相通相连成为一体。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朱熹园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4]中国特色源自于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这种文化基因所决定的中国实际、中国精神和中华儿女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5]同样,也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哪里有什么社会主义?哪里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中的社会主义,既不是小国寡民的“桃花源”,也不是各种各样的空想社会主义,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双创”中实现“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文化具有强烈的塑造功能,“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16]。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即使是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是立党立国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必将把理论创新推向新的境界,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

 

注释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

[3]《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

[4][11][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2、96、38〜39页。

[5][6][7][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6页。

[13]张洋:《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1日,第1版。

[14]《习近平考察朱熹园谈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058284,2021年3月23日更新。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70页。

[1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74页。

[17]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16页。

 

Adhering to Theoretical Innovation: Constantly Writing a New Chapt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iu Xianfeng

Abstract: Having scientific theory as the guidance is an advantage of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adhering to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gained in the CPC's century-long struggl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the CPC has embarked on a new journey to achieve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To enabl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go steady and fa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must learn and make good use of this piece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specific reality and with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stantly stimulate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rough the "two combinations", write a new chapt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de a strong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istorical experience, "two combinations”

责 编/桂 琰

[责任编辑:桂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