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6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中科院院长侯建国、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介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有关情况。

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王志刚介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十年来,科技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的战略格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深海油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全国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创新药物、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诊疗技术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聚焦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展开攻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十年来,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加快铺就。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联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科技创新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王志刚介绍,十年来,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在企业壮大、产业升级、区域发展、重大工程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技术突破打通了我国新兴产业的一些堵点,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产业规模也位居世界前列。

二是科技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持续20多年“三横三纵”技术研发,形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加快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研发攻关,连续15年布局研发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供电煤耗最低可达到264克每千瓦时,处于全球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和示范工程已经在全国推广,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26%。

三是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复兴号高速列车投入运行,重大技术突破强力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深海一号”钻井平台研制成功并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

四是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50%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100%。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北京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五是科技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三地研发投入占全国30%以上,北京、上海技术交易合同额中,分别有70%和50%输出到外地。169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1/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为9.2%。今年1—4月,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7.8%。

六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广大科技工作者协力攻坚,突破了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深海探测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办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突破瓶颈制约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软实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世界一流期刊加快培育,科技软实力显著增强。

王志刚表示,十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人这个最关键因素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主体能力建设得到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在全面完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又出台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继续进行深层次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院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侯建国介绍,过去十年,中科院大力优化科研布局,统筹优化区域、领域和创新平台布局;推进科研管理改革,出台“基础研究十条”,强化基础研究工作;制定“攻关八条”,引导、保障骨干科研人员潜心攻关,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注重发挥建制化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和协同研究;持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大力支持青年优秀人才,通过“抓两头”带动全院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发展,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李静海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构建理念先进、制度规范、公正高效的新时代科学基金治理体系”为目标,实施“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的系统性改革方案,成效日益显现。

十年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振创新自信。张玉卓介绍,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际重要期刊检索库收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从152种增至257种,被收录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从1.13升至4.42,增长2.9倍。已有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20种期刊位列学科前三,《镁合金学报》等7种期刊跻身学科第一,《细胞研究》《电化学能源评论》《信息材料》3种期刊进入全球百强。

“中国工程院积极服务国家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要求,打造以《Engineering》为中心的系列院刊11种。”李晓红介绍,旗舰刊《Engineering》在世界工程科技综合期刊中排名第一。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