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创新金融举措的融合式、协同式工作,涉及多主体,本文从多主体、综合性的角度来谈一下。
金融有效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金融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市场,打通城乡金融循环的主体,促进城乡金融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配置和流通,这是推动金融机构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主要抓手,要通过八大创新举措更好地实现。
第一,金融机构业务上的创新。创新性的赋能,就是要打破困境,形成一个比较好的金融生态。赋能是创新性的赋能,对金融机构而言,实际上是业务创新赋能。金融机构作为扶持三农的重中之重的主体,业务创新赋能便非常重要。
第二,数字创新赋能。数字普惠金融,要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转型,要根据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来对业务模式和产品进行赋能。当然,业务模式,也要因地制宜。我国东部,很多地方采取网格化和客户经理下户营销的模式;在东北、西北、西南,更多采用线上模式,结合大数据的风控技术,实现信贷的发放和系统管理。当然,要结合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来做。
第三,金融科技应用。科技的创新,结合各项技术,包括围绕低碳的目标、低碳绿色的技术,加上数字化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撑,这需要靠金融科技来实现。金融科技另外一个代表渠道就是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相关技术手段,包括移动终端、5G,还有智慧化的AI数据和大数据,这里面有很多新出现的一些堵点和难点,就是大数据的风控问题,发挥它的优势。
第四,与政府的有效结合。我们乡村的金融服务,面广点多,深入到广大农村,仅靠金融主体没有办法完成任务。它一定要和基层政府有效地结合,特别是利用基层政府的一些政务,包括数字化、信贷、政务平台创新的利用和赋能,对于金融有效服务三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办法。在行政村层面,村“两委”在建立良好的征信环境和信贷申请、信贷管理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金融机构和商业单位要和政府主体有效结合,就是协同创新、协同发力。另外,还要有相应的保障体系,政府要创新性赋能,要有完善的货币政策、财政支持和差异化监管的政策保障体系,使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改革创新赋能。农村金融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以农村信贷为例,过去我们主要依托信贷员人工操作,在乡村振兴这个战略要求下,对传统的模式是一个完全的颠覆,要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模式。从系统的建设、获客、产品、风控、定价、运维、服务、催收全信贷周期进行组织规划,要建立起贷前贷中贷后的有效管理体系。通过改革,包括业务流程的再造,健全体系,充分发挥股权、债券、期货、保险金融市场的功能,建立健全多渠道的资金供给体系,拓宽融资的渠道。另外,还有基础建设,包括征信体系的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基础设施是关键。在健全体系上,这方面要有所作为,创新性地有所作为。
第六,特色创新赋能。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单位有大有小,大的银行怎么服务,小的怎么服务?对中小银行,业务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实现生存?第一是要精准定位,第二是增加客户黏性。精准定位,做小做散做零售;客户的黏性实际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拓渠道,创新产品服务融合,这是中小银行的做法。大型金融机构的大型项目、大型产业、基础设施还是要依靠政策和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来提供金融服务。央行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意见》中明确地提出了要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银行制度,提供支付结算、信贷融资的一揽子综合性金融服务,实际上对于大型的金融机构、银行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是差异化的经营。
第七,监管创新的赋能。风控离不开监管,监管目前来看要对标评估考核办法。贷款总量、贷款结构、贷款比重和金融服务的质量,以及我们政策的实施、制度建设和金融创新、金融环境外部评价的考核办法,围绕这个办法来设计金融服务的目标。当然,要尊重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在信贷业务总规模、贷款业务结构和各类贷款占比方面,实际上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不能机械性地考核出一个得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抓住关键。
第八,政策创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进行了单列,这意味着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地加大,尤其是关于通过准备金的表述,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加大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这是政策的支持,在一号文件里还提到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规模,这些都是政策的赋能。
具体的还有一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我们要通过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对金融服务三农政策上有创新性的赋能进一步释放。比如保费补贴范围,目前主粮基本安排了,一些养殖业、能繁的母猪和奶牛品种,都应该逐步涵盖。
还有要进一步创新,比如农业救灾机制,比如县域涉农贷款奖励补贴政策创新性,比如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和创新性赋能,最主要的是针对我们现在返乡创业人员、农民工和农村妇女的就业创业,在政策上要有更多的体现。(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雷明)
(文章节选自乡村振兴创新与金融政策研讨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