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经济大家谈 | 碳中和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经济大家谈

作者: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张中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教授 宋梅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提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全球实现温控目标产生深远影响。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的能源相关领域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政府一直重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持下,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修复矿业废弃地、利用矿业遗迹改建国家矿山公园等举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碳中和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新机遇

碳中和将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变发展思路,倒逼产业升级。在碳中和目标提出之前,由于路径依赖,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更偏爱延伸原有资源型产业链条。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给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新的要求,将推动资源型城市跳出原有产业基础,大胆探索并构建低碳清洁的产业体系。

碳中和能够刺激低碳技术进步,给资源型城市带来技术红利。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负碳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碳中和目标提出后,随着对此类技术研发投入的增加,技术将更加成熟,成本也会明显下降。比如,新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增强了资源型城市在矿业废弃地布局新能源产业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此外,CCS、CCUS等负碳技术也将由示范阶段大规模应用到煤电和煤化工领域,助力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

碳中和能够繁荣绿色金融市场,拓宽资源型城市融资渠道。多家研究机构预测,未来三十年内中国实现碳中和将需要至少100万亿的绿色投资,将为能源、冶金、林业等行业转型提供巨量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发行碳中和债券、转型债券、光伏风电保险等形式吸收社会资金进入低碳发展领域。碳中和提出后,资源型城市除了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资金支持外,还能从各类金融机构获取低碳转型资金。这些资金的流入预计将会对资源型城市产业低碳化、矿区复垦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碳中和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思路

资源型产业“一枝独秀”是制约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高碳排放的根本原因,未来仍需在产业低碳转型上下足功夫。不同资源型城市的地理区位、主导资源类型和城市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异,低碳转型不能“一刀切”,应本着“低碳引领、摸清家底、分类引导”的思路开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工作。

“低碳引领”重在转变发展思路,以低碳绿色引领城市转型发展。扎实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将更多的资源型产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以及建立横向碳补偿机制的方式,让森林等碳汇保护者受益、碳排放者付费,推进资源型城市低碳产业化和产业低碳化。此外,资源型城市应参照全国和省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本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和行动方案,将减排目标层层分解至次级行政区和行业层面。

“摸清家底”则需要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基础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重点评估碳收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划定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态红线”;二是对采矿废弃地的可利用资源进行识别与评价,根据资源赋存条件和国家战略需求对共伴生资源、地下空间、旅游资源等进行开发潜力评价,为废弃矿井(区)“变废为宝”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对资源型城市现有产业基础进行评估,通过产业竞争力分析,制定资源型产业退出时间表和低碳新兴产业培育的优先级。

“分类引导”建立在“摸清家底”之上,可以重点根据城市目前拥有的各类资源情况和发展阶段进行分类引导。对于资源赋存良好的资源型城市,应加快绿色矿山、智慧矿山建设,淘汰落后产能,适度延伸原有产业,未雨绸缪尽早谋划低碳新兴产业布局;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矿产资源优势已不复存在,必须发掘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施策,加快布局适宜当地发展转型的新材料、大数据等低碳新兴产业。此外,由于中国资源型城市分布广泛,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可通过制定特定区域、特定资源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分类引导,如编制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上中下游)、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等。

当然,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离不开低碳技术和资金的支持。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不断壮大,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和负碳技术也会取得突破性进展。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为此,资源型城市应顺势而上,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把握好低碳技术红利,实现跨越式转型。

[责任编辑:曲统昱]
标签: 碳中和   资源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