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系列专家解读之二十七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刘合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城与乡通过良性互动实现互融互促,从而建成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在城乡良性互动中,小城镇是与乡村互动关系最紧密的城镇类型,主要原因在于小城镇与乡村最贴近,小城镇是城乡互动的关键节点。那么,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
激活互动主体
激活乡村居民和小城镇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激活其对乡村振兴事业、小城镇发展事业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其发现、把握和利用本地发展机会。主要激励手段包括四种:一是动员与宣传,提高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小城镇发展规划蓝图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居民对所在村、镇的情感认同,引发其参与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的兴趣和动力;二是加强对乡村和小城镇居民各种财产权利的保护,特别是农民的耕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农村建设用地收益权等,给乡村和小城镇居民吃下“定心丸”,安心扎根乡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三是加强培训,提升居民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让居民在乡村地域系统想发展、能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作出贡献;四是加强组织与团队建设,因地制宜采取企业组织形式、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合作组织形式、委员会组织形式等,提升居民参与经济发展事业、社会治理事业的意识和能力,发挥居民助力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团队精神和聚合能量。
激活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发挥他们作为重要市场参与者的作用,使市场机制畅通运行起来。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事业的过程中,市场主体是相关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总体上讲,激活他们投身乡村振兴和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积极性,需要提供产业空间、保障市场秩序、树立市场意识、畅通市场信息。一是要创造条件激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和小城镇发展事业,促进适合农村和小城镇发展的产业、项目、技术分流到乡村地域系统,助力提升农村和小城镇的技术水平、产业兴旺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二是要保障市场秩序,让各类主体依法交易,依法作为,守法开展活动,构建有秩序的、兴旺的交易市场。三是要强化乡村振兴任务发包者和商品服务采购商的市场意识,强调公平交易,注重依据价值规律办事。四是要及时向其他参与者发布相关供求信息,保证供需双方及时、快捷、高效对接,合力推进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进程。
创新互动模式
首先是探索不同深度的互动内容与方式。乡村与小城镇互相支持式互动模式创新有以下几种:可以探索资金的相互支持,在评估项目前景和风险的基础上,合力解决项目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可以探索应急事项的互相支持,一方有难,另一方支援,协助前者渡过难关;可以探索对接产需式互相支持,如发展社区支持农业,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相支持等。乡村与小城镇一体参与式互动模式创新有以下几种:可以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城乡企业家一体参与发展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分享价值链上的产品增值空间;可以探索新建项目城乡共同参与方式,如倡导乡村集体、城镇经济组织、乡村与城镇居民一体参与、协力发展乡村旅游、城镇体育产业等。就乡村与小城镇密切合作式互动模式创新来说,可以探索股份合作模式,厘清权益,订好协议,促进多主体的深度合作、密切配合,实现乡村与小城镇各类主体在共同经营项目上的互融互促,最终实现利益共享的良好互动目标。
其次是不断拓宽二者良性互动的领域。除经济领域的互动外,乡村与小城镇还可以在其他领域加深互动关系。例如,在文化领域,不断丰富城乡互动文化项目,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水平,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在社会领域,加速从城乡分割的社会治理转向城乡统筹的社会治理、从分类型提供城镇与乡村公共服务转向均等无差别提供公共服务、从有差别的社会保障转向统筹平等的社会保障,以及多措并举使居民从分散居住转向集中居住。在生态领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乡村与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城乡在环境保护项目上的互动与合作。
最后是不断完善二者互动过程中的合作与共享机制。创新互动模式,最终要形成利于参与主体之间开展合作和实现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互动活动和互动项目采取不同的合作与共享机制。针对公益性项目,政府应承担主要成本,乡村与小城镇按照受益程度划分并承担相应的投入。针对经济性营利性项目,要兼顾乡村集体、小城镇企业家、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采取协商方式确定合作比例、收益分成比例乃至股份份额。针对三产融合发展项目,要保留集体股份、农产品生产者股份,保障农民分享到产业链上的增值收益。另外,还需要配套相应的仲裁评议机制,促进化解相关利益主体在合作商讨和利益分配中产生的利益纠纷。
优化互动过程
首先是互动蓝图的筹划阶段。该阶段的重点是达成互动共识、制定互动发展规划。根据乡村地域系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小城镇和乡村的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特色优势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等,科学把握乡村与小城镇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坚持乡村振兴和小城镇特色发展双轮驱动,形成多规合一、乡村地域一体、城乡融合的规划体系。同时,加强各类规划的系统衔接和统筹管理,明确乡村地域系统重点发展区域、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任务,勾画明晰的发展蓝图。需要强调的是,在制定互动规划阶段要广泛汇聚城乡居民、外部智囊的智慧和意见,以更好把握发展趋势、发展方向。
其次是互动任务的执行阶段。根据互动蓝图,启动互动任务,按照计划实施互动行为。一是优化布局,创建乡村地域系统产业园、村民集中定居点。在产业园发展支柱产业,在集中定居点有序安置村民,配套相应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乡村地域系统着力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住房、交通、人居、安全等领域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城乡全体居民的民生保障体系,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二是基于资源比较优势,顺应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根据城乡产业空间布局蓝图,高效建设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新产品研发、配套服务等功能板块,不断壮大乡村地域系统城乡产业规模,持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构建有利于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增强小城镇工商业与乡村农业产业的对接与协作,畅通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产业链、信息链与价值链,加快推动乡村传统农业与小城镇精深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以及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教育科普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地域系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小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就业、增收,同步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小城镇发展现代化。
再次是互动效果的检查考核阶段。在检查考核前要优化考核指标,指标要指向互动是否增进了乡村地域系统内居民的福利,是否切实同步推进了乡村和小城镇的发展,是否实现了乡村振兴,是否繁荣了小城镇等结果。在检查考核时要有所侧重,重点考察互动任务内容的落实情况,互动效果的实现程度,互动任务完成的时效性、成本控制程度,互动任务对互动蓝图的贯彻落实程度,以及乡村与小城镇居民等相关主体的参与度、共建共享程度。考核阶段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要纳入到互动体系中去,使后续互动流程的效果更有保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系列专家解读
经济大家谈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