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生态振兴”系列专家解读之六
作者: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赵建军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县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县域承担起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任。我们要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手段推进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做到标本兼治,进而实现县域生态振兴。
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共识。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仅靠政府单一主体的奋战难以应对涉及多元化社会主体利益的生态治理现状。多元化主体参与并且形成“合力”才是实现县域生态环境高效治理的可靠路径,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全面凝聚生态文明共识,培育多元参与主体。一是培育全民绿色价值观、绿色化思维方式、绿色化行为决策和绿色化实践能力。县域生态环境参与主体应重塑生态价值观,强化生态共治与生态共享的理念。同时,增强民主协商、平等对话与协同合作,实现政府、企业、民众间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机融合,构建多元互动的乡村生态治理格局。二是要开展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参与主体的生态文化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对政府、企业、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教育、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能力培训,不仅能树立参与主体的生态意识,而且还能增强生态环保知识和绿色生产能力。除此之外,仍需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地方媒体、标语、“乡村喇叭”等各种媒介方式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和相关政策,使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参与主体真正成为自觉的美丽乡村守护人。
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绿色供应链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导,通过对供应链各子系统的绿色化改造,建立供应端、流通端、销售端、回收端、数据端“五端通达”的现代经济体系和模式。县域地区农村占地面积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是关键。这就迫切需要县域经济发展探寻“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实践模式,而绿色供应链体系是“两山”理念切实落地的创新模式。首先,农业绿色供应链体系要求农户及乡镇企业践行“绿色”的发展理念,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全程管控,使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能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循环使用最大化的高效发展。其次,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将对乡镇企业进行筛选,“非绿色属性”的企业将会淘汰出局,倒逼乡镇企业提高生态意识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同时,绿色供应链从生产端就开始识别产品及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绿色属性,通过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以及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有机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从源头切断有毒有害物质,从而降低各环节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最终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最后,绿色供应链体系是全域绿色的闭合链状结构,回收端是完成绿色供应链体系闭环的生态治理关键环节。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以及农膜、农产品包装物、农灌材料、秸秆、畜禽粪便等,在绿色供应链体系中都将得到最终的高效回收利用。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实施,将有力促进县域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拓宽融资渠道。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依赖基础设备建设,而配置基础设备的资金必然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扶持,以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一是政府加强资金扶持。上级政府在财政支持时需要依据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有所倾斜,利用现有的财政收支制度,给予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县域较多的财政支持,保障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县域。同样,县域环保部门在规划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时也要严格投入进重点整治的乡镇和农村,确保资金用在生态治理的污染处理、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二是扩宽社会融资渠道。县域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借助市场作用积极引导多种主体参与到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通过政府的日常宣传、政策优惠等引导企业、社会环保组织、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建立起非政府组织的生态环境治理的投资合作系统,在保证资金来源的同时,也调动了社会参与,有助于保障环境治理长效化发展。三是创新融资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村民支持为辅,积极发挥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县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设施运营及管护对资金需求的供给。
加大绿色技术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这一科学论断表明了绿色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必须要充分依靠绿色技术参与治理,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普及绿色技术知识。一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主的“智能”技术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工具,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必须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绿色技术助力生态环境治理高质高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县域地区具备使用“互联网+生态治理”的基础设施,只有网络的全覆盖才能让新一代智能技术发挥作用。二是必须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发挥龙头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作用,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绿色转型。政府引进先进的绿色技术和环保设施改造升级,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排放。三是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和生态治理技术的知识普及。聘请农业专家下乡讲授耕作技巧,减量化使用化肥、农药,科学处理秸秆、畜禽粪便,科学垃圾分类以及科普生态环保知识等内容,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科学素养,从而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完善制度体系。县域生态环境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生态治理制度体系才能将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纳入制度化轨道。一是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完善县域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已有的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和修订,根据各地不同的生态环境现状,制定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法律法规,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法律体系。二是形成高质量执法效能。加强县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执法力量,增强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的考评机制,完善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围绕辖区内生态环境治理因地施策。三是加快完善中央督察和地方监管相结合的制度。依据各地生态环境治理重点领域,明确职责范围,细化责任清单,增强县域基层环境管理职能,完善监测监察垂直管理体系,建立垂管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四是完善生态补偿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调动生态治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约束生态环境消费,激励参与主体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监管失职采取惩处措施,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实施严厉的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在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强制性、引导性、激励性作用,推进县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县域生态振兴”系列专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