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调查研究 > 课题研究 > 正文

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其中将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学习“四史”被提升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课的战略高度。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四史”教育始终是贯穿思政课的一条主线,将“四史”中蕴藏的丰富历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是学科性质和学科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回顾历史,讲“四史”故事于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历史使命。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胸怀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从历史事件中归纳历史经验,从历史经验中提升思辨能力,并在实际教学中用彻底的理论分析说服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让学生真心喜欢、真心热爱、真心认同,达到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的良好效果。思政课需要将高大上的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故事,让理论贴近生活、绘声绘色、有滋有味。教师除了详细讲解“四史”教材内容,也可以深入挖掘学校所在地的相关红色资源。以陕西为例,教师可以把脍炙人口的“历史周期率”“延安窑洞对话”“转战陕北”等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融情于理、潜移默化。将“四史”的相关历史事件合理穿插在教材的主要章节,不仅可以充实课堂内容,还可以提升课堂趣味性。思政课教师能够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地讲好“四史”故事,是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一步,也是学生学好“四史”的根本保证。

贴近历史,育“四史”文化于校园氛围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层出不穷,但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设想目标仍存在着一定差距。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针对思政课教学遇到的问题,可以把“四史”教育作为切入点,打造“四史”教育的校园氛围。让“四史”教育充分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等多个方面、多个环节,并存在于校园内的每时每刻和每寸土地。例如,高校可将自身校园文化与“四史”教育紧密结合,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同时,将“四史”融入校史馆、文化长廊、道路楼宇等景观设计以及宣传栏、宣传横幅、校报校刊等文化宣传阵地中,在潜移默化中凝聚文化精神,传递教育理念,营造“四史”教育的浓郁氛围;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建立红色教育专题,英雄故事专栏,邀请优秀思政工作者或受人敬仰的名师讲授“四史”、党课、团课等,引导青年学生学习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等先进事迹,培育爱国爱党情怀;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和节庆活动中开展“四史”教育,比如“五四运动”纪念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卢沟桥事变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活动等;学校还可以协同技术单位搭建“四史”教育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走进历史,探寻英雄的轨迹,让历史“从书中走出来”,实现“四史”理论知识的升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现历史,融“四史”教育于当下实践

“四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可借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着重突出学习的实践性,以实践检验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在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依据史料合理编排历史剧,采用角色扮演法重现历史。通过历史情景剧教学的情境构建来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强化实践教学,达到事半功倍、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教育形式,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学生学有所成的最终归宿,要结合“四史”充分利用和开发好第二课堂。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党史馆、博物馆、革命旧址,瞻仰革命遗址、遗迹,实地调研革命老区、探访老兵等活动,把深刻的“四史”教育融入生动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宝库和精神动力源泉,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发掘,进行有效地利用。通过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有用人才。

【注: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四史’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马钧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