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7年间减少的空气污染,与美国30年间减少的空气污染相当。近日,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完成的一项研究,从侧面见证了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对全球环境治理作出的重要贡献。
大气污染是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中国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主动承担大国责任,言必行、行必果。2013年,中国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响了“蓝天保卫战”,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
十年间,中国各地铁腕治污,精准防控。从2013年到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56%,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1%,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不只是北京。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自“十三五”以来,中国PM2.5实现“六连降”。中国的天空一天比一天蓝。河北石家庄有位叫王汝春的老人,自2014年起,坚持每天早上拍摄同一片天空,8年间几乎未曾中断。在老人的镜头下,蓝天一年比一年多。2021年,石家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足足增加了197天。
保卫蓝天,中国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减排控污。不断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一手抓绿色转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构建清洁绿色的能源结构。数据显示,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持续下降,由2012年的68.5%降至2021年的56%,下降了12.5个百分点。更多蓝天白云的回归,得益于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中国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菲利普·克莱顿盛赞:“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对全球有引领作用,是国际社会实现环境治理目标的重要推动力。”英国商品研究所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约翰·约翰逊指出,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全球性意义,“这是世界脱碳进程的一个分水岭”。
中国是倡导者,更是行动派。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的减排降碳政策体系不断丰富,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大国。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0亿千瓦,并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双双突破350万辆,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自觉追求。
中国不但努力办好自己的事,还全方位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中国积极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提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中国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中国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为120余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3000余名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与2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将继续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