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三十而立”:中国与中亚的历史新起点

【摘要】中国与中亚五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方在30年间摆脱了历史遗留问题的包袱,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政治互信和民间友好日益加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今,站在历史新起点,需要继续在制度机制、政治、经济、安全、人文、国际事务等各领域扩大双方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巩固友谊,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国  中亚  “一带一路”  友好合作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2022年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中国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关于建交30周年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中国同中亚五国关系进入新时代”。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建交后的第一个30年期间,各领域合作从无到有,从一般的建交国发展成为战略伙伴,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下一个阶段将在前期合作成果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和形势要求,进一步走深走实,着力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①。

中国与中亚五国互为对外政策优先方向的战略伙伴

中亚五国即深居欧亚大陆腹地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总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面积的3/5属于哈萨克斯坦,而人口约一半在乌兹别克斯坦。因地处内陆,中亚国家被大国包围,是大国南下、北上、东突、西进的主要通道,历来都是欧亚大陆的战略要地。

自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尽管中亚国家不具备左右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力量和能力,但该地区的战略地位随着全球多极化格局演变、里海资源开发、2001年“9·11”事件、2005年欧亚地区“颜色革命”等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升,成为中俄美欧,以及土耳其、伊朗、印度、日本等地区大国竞相合作的对象,受到世界关注。中国始终将中亚国家视作外交优先方向,视作维护西部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合作伙伴,是学习和实践新型外交理念和模式的重要舞台,是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中亚国家也将中国作为其对外合作的最重要伙伴,平衡外交的重要一极,经济发展的主要对象,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撑。

自1992年建交,30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基本上以十年为一个阶段:第一个十年的主要任务是建交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边界划分和边界稳定),建立交往的各种制度和机制。第二个十年是巩固和发展,双边和多边(尤其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各领域合作日益充实丰富。第三个十年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中亚五国全部成为中国的战略伙伴,各领域合作也相应再上新台阶,规模广度和深度均成倍增长。习近平主席认为“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②这四项原则是中国同中亚五国30年合作的成功密码,是在合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共同财富,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行稳致远的政治保障,也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交往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

自建交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始终秉持友好合作原则,尊重彼此的独立与主权,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并在国际事务中经常相互支持,为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中亚国家对于建交30年来的对华关系同样高度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强调:“从中国穿越中亚的伟大丝绸之路成为整个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的一个因素,在这里交流互动、睦邻友好、交流知识、拓展科学和文化。”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表示:“中亚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植根于几个世纪的深处。我们真诚地珍视这种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成功经验。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亚国家与中国在睦邻友好以及坚定不移地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释放了中亚的巨大潜力。区域合作达到了一个全新水平。”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表示:“中亚国家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呈现出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的特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加强欧亚空间和平、稳定与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认为:“中亚国家与中国建立了有利的法律框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发展政治对话,经济、贸易、投资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建设了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说到:“中亚国家与中国之间基于战略伙伴基础上的双方关系已达很高水平。未来将进一步落实实施一系列合作项目,继续深化和扩大区域经济伙伴关系,改善基础设施,推动文化交流。”

中国与中亚五国在30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过去30年合作历程与成果中可知,“跨越式发展”体现在合作的起点扎实,摆脱了历史包袱;合作的层次、内容、规模增幅较大,成果丰富;合作的理念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总能找到适合时代和国际环境的合作方式方法;合作的情感在共渡难关时升华,互信互助加深。

一是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意识形态和国界划分困扰。苏联解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双方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而是从事务的本来面目出发,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兴趣出发,尊重各方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尊重各方的选择,支持各自的核心利益,努力提高政治互信,加深友谊。国界划分和勘界定标的圆满完成,让双方彻底摆脱所有历史遗留的争议问题,不再纠缠于过去,确保精力集中于未来合作发展。

二是政治、安全、经济、人文、国际事务等多领域务实合作巩固了双方关系。双方关系不仅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更有实实在在的成果支撑,让各国及其民众得以真正享受到合作的益处,各领域由此形成“合作——受益——扩大合作”的螺旋式扩大和上升进程,从而“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③。中国商务部2021年1月数据显示,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从建交之初的不到5亿美元跃升至501亿美元,增长100多倍。④

三是不断创新合作理念,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中国将中亚视为实践和创新全球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先行先试者。在双方签署的《联合公报》等文件中,经常涉及“上海精神”、“丝路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安全观、新合作观、新文明观、新全球治理观等内容,这些已被世人公认的合作理念均是对双方合作经验的归纳,是双方共识的体现。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双方还总结出“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对接(发展战略对接、行业和区域规划对接、项目对接等)、共商共建共享、工业园区、产能合作、合作基金、中欧班列等合作模式。这些方法内容都是最早在中亚地区应用实践,取得效果后才在世界其他地区推广扩散。

四是携手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甚至在与各种破坏势力斗争的过程中相濡以沫。鉴于交往合作的国内外环境,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过程中也遇到很多艰难险阻,比如联通双方的基础设施较薄弱限制交往规模、国际油气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双方供需、阿富汗局势动荡加大地区安全风险、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各国经济发展放缓等。这些困难和风险不但没有阻断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的步伐,反而促使双方并肩作战、相互扶持,努力“化危为机”。

中国与中亚合作的新目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30年前的建交时期相比,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已发生变化,处于国际秩序和力量格局加速变化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科技革命重大突破前的平台期、互联网一代青年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社会转型期“四期重合”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经过独立后近30年的发展,中亚五国独立后成长的一代人已占据中亚各国人口主流。各国65周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均不足5%,适龄劳动力人口(24-55岁)约占2/5。各国政权建设也进入新老代际交替阶段,苏联时期的干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独立后成长的一代陆续走上前台,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坚骨干。这一代人思维活跃,视野宽阔,交往广泛,对本国的历史文化有更多自豪感,对中国的了解和好感度较上一代人有大幅增加。这样的中亚国情变化使得中国与中亚国家未来合作会更加畅通,更少禁忌。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以及国际力量格局转换,世界发展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的巨大市场容量和供应链体系、改革开放40多年的稳定发展模式、蓬勃向上发展的势头、亲诚惠容的对外政策以及合作共赢的理念,均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使中亚国家加大加快对华合作。对中国而言,中国的发展不能始终依靠沿海,必须开发内陆资源,借助欧亚大陆的陆上合作,将西部内陆开发与中亚合作相结合,让内陆成为带动中国发展的新引擎,让新疆成为西部合作的“核心区”。对中亚国家而言,维护本国独立与主权、拓展对外合作通道、摆脱内陆国瓶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均需要中国的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支持。

在新的时代和国际环境背景下,各国关联日益紧密,迫切需要利用新时代的新理论与新工具,革新现有合作机制,寻找新的合作方法,探索内陆地区发展的新路径,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从历史性、周期性、人类天性、不确定性、互联性等五个观察世界和历史的角度看,未来要建设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就是借助数字时代的新技术,探索公平公正合理的生存秩序,完善全球治理的理念及模式;其政治目标,就是通过增强发展韧性,提升各国的生存能力,反对颜色革命,维护政权安全,发展伙伴关系,扩大朋友圈;其安全目标,就是增强地区安全稳定性,强化地区安全保障机制,提升维稳和防卫能力,保障各国的海外公民、财产和文化安全,维护通道安全;其经济目标,就是通过挖掘现有经济潜力,改善营商环境,发展“欧亚大陆中部合作区”,建设内陆增长新高地;其人文目标,就是探索各文明的和谐相处之道,发展文化多样性,建立促进交往的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简而言之,就是政治互信、安全可期、经济前行、社会和谐、国际尊重。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构建“共同体”意识是一个从自在、自觉到自为的动态发展过程。从各国领导人讲话、各部门文件以及过去合作经验中可知,“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落实路径就是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深耕睦邻友好的示范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带、强化守卫和平的防护盾、构建多元互动的大家庭、维护和平发展的地球村”五点建议,即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三个角度出发,在精神层面继续巩固友好,在务实层面夯实“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各领域合作。具体而言,就是要本着稳中求进和精细化原则,秉持“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做好“五通”工作,努力形成更多能够让各国民众“看得见、够得着、享得到”的成果。

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取向,以及各国领导人在“中国与中亚建交30周年”峰会上的讲话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内,双方合作共同感兴趣的领域以及合作重点将集中在六大领域:

一是合作机制方面,在已有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基础上,继续扩大双方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双边的政府间合作委员会框架内增加分委会数量,扩大双方访问团组数量;将“中国+中亚五国”外长会晤机制扩大到议会、政党,以及安全、人文等其他政府部门,甚至将元首会晤机制化;发展地方合作,增加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规模;扩大民间合作,丰富各领域社团组织往来等。

二是在政治领域,重点是巩固政治互信,围绕政治制度、政权安全和执政理念三大核心问题深化合作。比如:相互支持各方的国体和政体,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方的发展道路与核心利益,互不干涉内政;相互支持各国政治稳定和维护政权安全,反对双重标准,防范“颜色革命”;相互交流执政理念和经验,尤其是执政党、基层组织、廉政等建设经验等;高层引领始终是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合作的关键因素,未来可能增加双方高层往来,特别是元首互访的频次密度。

三是在安全领域,继续加强安全战略、执法、情报、防务、司法、网络和生物安全等领域合作,应对地区内外的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尤其是“混合式”安全威胁。比如: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尤其是数字安全),推动司法互助,促进防务合作,扩大军工军技合作,增强生物安全和卫生防疫合作,深化边界联合巡逻;探索海外安保。哈萨克斯坦2022年“一月骚乱”事件表明,过去基本互不往来的政治反对派、暴恐和极端势力、黑社会势力、境外敌对势力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合作,从而加大各国的维稳难度。

四是在经济领域,重点依然是深化战略对接,打通基础设施瓶颈,提高发展韧性,扩大合作市场,破解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发展的影响,合作应对外部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冲击。比如:根据各国调整修改的新战略和措施,更新合作清单;加强网络型基础设施,增加物流和提高过境潜力;发展农业、能源、产能、数字经济、金融、减贫、咨询等务实领域合作,建设一批能够填补中亚国家产业空白的制造业项目,完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信用链;扩大中国市场准入,助力中亚国家工业化;改善营商环境和服务保障机制,丰富规则和标准,扩大行业组织或协会间的合作;探索第三方合作,吸引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共同参与。

五是在人文领域,着眼于各国民众间的心灵情感和文化沟通,增强文明包容互鉴,消除隔阂与偏见。比如:围绕“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和“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等核心理念,继续深化科教文卫、环保、旅游、体育、媒体、智库、青年等领域合作,丰富合作的内涵与层次。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和规则,发展人文产业,提高人文合作的可持续性,诸如加强职业培训、赋予旅游目的地独特魅力、举办文艺演出和各种赛事、传播语言和文化等。在人文领域需注意的是,要避免陷入西方的宣传陷阱,从而将内容丰富的人文合作变成狭窄的民族宗教合作。

六是在国际事务领域,从“地球村”理念出发,围绕国际秩序、全球治理、地区力量结构等核心要素,加强沟通与协调,利用集体的力量,发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整个世界的作用和影响力。比如: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国际政治和安全秩序中,共同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秉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共同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探索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治理规则和方法,减少全球治理赤字,捍卫多边主义和国际法基本准则,反对保守主义、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支持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支持各方实行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不搞小圈子,不建立势力范围,不搞集团对抗;对地区或国际热点问题寻求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在国际组织中相互支持等。

(作者为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9ZDA130)研究成果】

【注释】

①《中国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关于建交30周年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2022年1月26日。

②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一起向未来——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2年1月25日。

③《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新华网,2013年9月8日。

④《商务部就2021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有关情况等答问》,商务部官网,2022年1月20日。

责编/周小梨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银冰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