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迎光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学校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复兴栋梁、时代先锋的历史重任,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为了完成这一教育目标,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应有作用,思政课应坚持守正创新。我们要深刻把握思政课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情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以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高校来说,新时代推动和践行思政课改革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引领的根本原则。所有的改革创新都仅是思政课之“器”,而思政课的根本之“道”则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即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引领大学生真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切改革创新的根本原则。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和方式不尽相同,但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和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改革创新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底线。“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政课要完成自身的神圣使命,就必须成为能够抓住事物根本的彻底的理论课。而高校思政课的“事物”,就是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进行艰辛曲折的社会主义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时代的实践壮举;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构建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厚的中国精神、崇高的道德情怀、严明的法治体系勠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砺炼。而思政课的“事物“之”根本”,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演进逻辑、辉煌事实成就和深刻价值力量;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比较优势、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严谨科学理路、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社会主义法治的公平正义。显然,要抓住这些思政课的根本,改革创新就必须“返本开新”,从教材内容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体系、重点难点,全面梳理透析其中的奥妙,正面回应学生的各种误解和疑惑、驳斥社会的各种杂音和噪音、抨击西方的各种扭曲和抹黑,构建严谨可靠的真理逻辑体系、道德价值体系、审美情感体系,以真、善、美的强大力量来说服学生、启发学生、感染学生。
改革创新要坚持理念、方法和载体与时俱进的基本要领。理念上,要实现从“教师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转变,让师生对话成为思政课堂的常态;方法上,要实现从单一课堂独白、理论灌输向多维课堂展示、理论与实践联袂的转变,让现代信息技术、学生作品、学生参与成为课堂的亮色;载体上,要实现从传统理论课堂向传统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转变,将思政因素渗透到学生社团建设、学生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让红色基因、正能量成为思政第二课堂的底色。因此,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也要从研究学生入手,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成长规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创新理念、方法和载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科学的育人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我们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方法,探索启发式教育、实践性教育、隐性教育等方式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结合国家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在理念、方法和载体上不断地进行优化创新。最后,从根本上讲,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人格和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只有教师足够优秀,才能成为合格的领路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我们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品德,能用专业知识去启迪学生的智慧,用人格魅力去润泽学生的心灵。总之,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有为有效的改革创新之中,为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懈努力。
本文系2020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基于文化性的批判与建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KS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