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援沪医生和其他专家一起查房。新华社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为一位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胸部穿刺减压治疗。新华社发
医生,不一定是亲人,却比亲人更了解你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有时会比亲人还让你依赖和依托;医生未必是朋友,却更懂得倾听你的苦恼或病痛。生死之间,是他(她)们张开双手,让我们免受病痛折磨;疫情来临,是他(她)们逆行而上,换来我们的安全与健康……只因为他(她)们是医者,是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
但说到学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学制长、课业重”,对于医学院校这样一个独特的地方,诸多学子既期待、敬畏,又难免有些许顾虑。
何以为医,付之终身?
日前,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胡盛寿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国家癌症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赫捷院士共聚一堂,向记者分享了他们学医、成医和从医的感悟。
选择学医,你的初心是什么?
对于“为什么选择学医”这个问题,胡盛寿和张抒扬的初衷有相似之处,可能也代表了很多想要学医的孩子和家长的想法:儿时亲历身边的亲友罹患疾病,有所触动,立志学医去帮助人。
“我邻居的妈妈经常在家里咯血,小孩子总觉得很可怕,但直到有一天那位母亲去做了心脏手术,回来以后整个人精神多了,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胡盛寿说,这不仅促使他选择了学医,还选择了心血管相关的专业。
在张抒扬看来,幼时好朋友的母亲,在她上小学三年级时因风湿性心脏病去世,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我立志学医希望将来能帮助人,救治人,让小朋友们都没有幼年的悲伤和不幸。”
对于赫捷来说,学医其实有点偶然,考大学填写志愿时是把医学院作为第三志愿的。“当我听到我被医学院录取时,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是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这也是我最初信仰的开始。”
“遵父母之命,他们认为我的秉性或许适合学医,觉得我适合做医生。”青少年时期偏好建筑的王辰,之所以走上医者之路,却源于他的性格中“比较有悲悯心,爱帮助人”。
王辰说,人性的善良程度和专业上深刻不深刻、广博不广博、精到不精到,可能是将来能不能成为良医的决定性因素。
学医,需要哪些特质?
具有怎样特质的孩子适合选择医学专业呢?对此,胡盛寿认为,孩子本身要对学医有兴趣。此外,我们说平常要乐于助人,但是你要想学医,除了要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有本领来处理疾患,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悲怜之心,要体谅患者痛苦的状态,给他们希望。
在张抒扬看来,所谓医学,就是仁心和仁术。医生是崇高的职业,医生应是仁爱之士。古人有言,夫医者,无仁爱之心不可托也。仁心和仁术集医生一身,只有仁心之上承载着医术,才能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真正的医者一定是遵从内心所愿,身怀悲悯之心,对钱财不那么在意,对名禄不那么追求。”王辰说,从社会名流,到劳苦大众,医者的内心对健康和生命的尊重是一样的。
多年来,以林巧稚、张金哲、吴孟超、姚玉峰、贾立群等为代表的几代医务工作者,前赴后继,每天或是无影灯下废寝忘食,或是处方笺上殚精竭虑,他们护佑着亿万家庭的健康。
“我本不大愿提所谓‘精英教育’,但医学教育确实不敢不是精英教育。因为,医者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如果品德不高尚、才华不出众的话,耽误的不是一般的事,而是人的健康乃至性命。庸医之害甚于无医,因此医学教育一直定位于高标准教育,应该定位在精英教育上。”王辰讲道。
每家医学院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点。王辰表示,文化是一所学校、一家医院、一名医生、一位护士骨子里最深层的东西。北京协和医学院追求的是自己的特质,其核心就是文化,让学生浸染于这种文化,能够让这种价值观和文化注入协和学子心中。
医学教育,会让你有何收获?
医学生将从医学教育中收获什么?王辰感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努力使孩子们在学校发生两点变化——内心的善良、悲悯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和升华;专业能力和水准得以大幅提升,这是将来能否成为良医的决定性因素。”
王辰指出,医学教育对资源的要求很高,从最开始学习人体的基本构造,还有其他一系列严格的训练条件、实习条件,对每个学生都要手把手地传授。要想把医学生教得出来,没有充分的资源提供,没有良好的条件支撑,最重要的是没有高水准的师资,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定要集中资源在这些学生身上。协和医学院会教授他们与医学相关的三大基础知识体系: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与方法、人文学科与文化,在这三大医学基础之上,衍生出富有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现代医学。其中,科学是现代医学最重要的、最本质的特征,这种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在学校会得到实施和强化。
在王辰看来,当前我国医学界最需要突破的一个障碍就是自我封闭的意识和做法,这种情况在医学教育中也有所反映。
他指出,人类很重要的文明进步、技术进步经常产生于一些学科的交融点、交叉点上,而且最能影响社会的成果往往是多学科交融的结果,比如CT、分子生物学技术;又如对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影响至深至远的社会卫生政策等。为此,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方面加强对8年制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的多学科教学,同时,加强对8年制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的多学科教学;另一方面设立了“4+4”医学教育制度,也就是在其他大学就读的优秀学生,无论什么学科和专业背景,只要有志学医就可以在大学三年级以前修满生物学、有机化学等学分,再报考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这样会产生多学科交融的硕果。
从临床医疗的角度来讲,治疗的手段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很多尖端前沿技术都融入其中。胡盛寿指出,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会给学医的孩子们打下非常好的基础,未来他们也许会成为一个好医生,也许会成为医生科学家、生物科学家等。
张抒扬回忆起在协和医学院读书的往事,那时候知道两个字——“博精”,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记住另外两个字,就是“求精”。
“博精”和“求精”之间有何区别?“‘博精’是为了在医学生的时候打下很好的基础,有很好的国际视野。到了医院做医生的时候,我们是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看,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地解决,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是一种‘求精’的精神和作风,才能够做到对每一位病人的精心、细心、用心。”张抒扬如是说。
想学医,就要面对学医路上的艰难困苦
我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高尚医者,他们中有享誉国内外的名医大家,也有长期耕耘在临床一线的专家,还有扎根基层的“百姓健康守门人”。
孟子曾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对此,王辰深以为然,他说,中国医学界需要领军人才。“其实我们有个共同的想法,也是为医学界、为各家医学院校呼吁——有真志向、真品德、真才华的优秀学子,选择医学这个非常值得学习的专业、未来去从事有关医学这个职业。”
张抒扬认为,对于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像学医、从医这样,不但能使自己健康、家人健康,还能让自己的职业和众多人的身体健康与家庭幸福相关联。我们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择学医。
赫捷的话简单质朴:“我只想说简单一句话,为了百姓的健康,欢迎你们来!也希望你们来!”
胡盛寿则这样表达了他的期待,特别想鼓励更多的孩子来学医,在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医生这个职业应该是最受尊重和最有尊严的职业,因为他服务的是生命,是人类遇到生老病死时最能够给予帮助的职业。21世纪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生命科学将是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关键学科,学医意味着你可以在生命科学领域里有各种发展的空间,可以充满无限想象,包括发明创造。
“谁想学医的话,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一定是准备好面对学医路上艰难困苦、辛苦劳顿的,还要做好流汗流血流泪付出的准备,所以我并不想把学医说得多么阳光灿烂。”王辰坦言,他只想告诉大家,学医确实有助于救助他人,同时成就自己。相信协和医学院和众多优秀医学院,能够帮助大家走上优秀医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