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辽宁省义县是辽沈战役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当年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后勤和支前工作,成就了辽沈战役的辉煌。走向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义县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投入火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义县呼应广大农民对良好人居环境的殷切期盼,把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作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汲取以往群众参与度不高、整治成效不明显、问题经常反弹的教训,义县定下“环境整治要走群众路线”的总基调,发出了全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动员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每天清晨6点深入乡镇村屯暗访检查环境整治工作,找差距、点不足,实地督战、一线指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设立599个党员责任区,组建起306支“党员突击队”,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干最累的活、流最多的汗。全县424支志愿服务队伍、8000多名志愿者也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公路沿线、背街小巷、河道沟渠等公共区域的集中清理。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的4576个户外大喇叭响起来,电视、网络等各种宣传渠道动起来,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广大村民的参与热情。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望被点燃,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蔚然成风。集中整治开始仅一个月时间,全县出动人员68974人次、车辆13486台次,清理生产生活垃圾40459吨、养殖粪污16326吨。村容村貌大变样,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针对农村长期形成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和养殖污染等环境顽疾,义县坚持走群众路线,聚众人之力,集众人之智,为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在拆除农村违章建筑过程中,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坚持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示范推动,合理回应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规范杂物堆放过程中,充分发挥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巨大作用,头道河镇周家屯村通过挨家挨户做工作,600多户村民主动想办法、自己动手干,全村大门外柴草垛全部清空进院,确保了村庄街道平整干净,村民出行安全畅通。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县累计拆除违建315处,清理“三堆”29059个。义县从村情民情实际出发,站在群众利益和需求角度,更加注重解决各类杂物、畜禽粪污和垃圾的处置问题。镇村干部积极联系企业和养殖大户,将村民无处存放的秸秆、树枝,加工成生物质燃料颗粒和饲料,既给环境做了减法,又为经济效益做了加法。推广畜禽粪污“五步走”做法,与全县所有规模养殖户签订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承诺书》,建设77家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7%以上。在全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烧、卖、收、填、沤“五指分类法”,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分类减量50%以上。

人民群众是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主要力量,是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的主体和支撑。义县组建了644人的乡村专职保洁队伍和157人的垃圾转运专业队伍,特别是成立了具有义县特色的环境卫生管护队伍,以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为主要成员,以公益岗位人员、义务卫生监督员、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为补充,总员达到5317人。充分发挥600多名网格员和农村水管员、护林员、畜牧员、草管员作用,实现环境日常管护无死角全覆盖。落实村规民约和房前屋后“三包”制度,真正让“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和日常习惯。推广“道德银行”模式,把村民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表现量化成积分,存入各个家庭的账户,积分可从“道德银行积分兑换点”换取等值物品,以小积分兑换大文明。全县评出首批人居环境整治2个示范乡镇、59个示范村、130个“最美庭院”,通过建立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县委、县政府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强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要素保障,建立长期多元投入机制,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突出短板,不断探索解决长效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义县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村屯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参与其中,看到了身边的变化,有了最现实的获得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进一步坚定了全县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5月6日,锦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观摩会在义县召开。5月21日,省长李乐成在义县调研时,对义县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发动群众,全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义县干群满怀信心,奏响接续奋斗的号角,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幅美好家园的新画卷正在渐次展开。(义宣)

[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