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系列专家解读之三十
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陈明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教授 张华
当前,我国城镇化步入中后期,正处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顶层谋划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与方针的关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不可分的整体。小城镇天然的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同时具有城镇和乡村的双重属性,既是城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乡村的重要组成,在国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具有重要意义。城乡融合发展是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抓手。小城镇一方面是城市各种资源向乡村辐射扩散的重要节点,另一方面也是乡村各种资源流动的枢纽,扮演着为广大乡村腹地提供各种服务的重要角色。因此,小城镇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既要客观判断小城镇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中地位与角色功能的变化,也要充分认识小城镇在城乡融合发展与推动共同富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因地制宜、分类引导、挖掘特色、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异地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促进小城镇健康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都市圈内小城镇因势利导,进一步提升人口经济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群、都市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战场和主体形态,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化分工的中坚力量。但在城市群、都市圈内的核心城市中心城区,往往存在人口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交通拥挤等现象。城市群、都市圈内的小城镇可以因势利导,承接核心城市的产业外溢,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符合条件的可以适当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步伐,提高这类小城镇经济社会活动的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承接核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疏解,与核心城市实现共赢发展。
大中城市周边小城镇突出比较优势,建设功能特色鲜明的城乡融合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大板块基础上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战略,全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城市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是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大中城市周边小城镇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对接大中城市市场和产业,挖掘比较优势,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秀丽的山水田园、厚重的历史沉淀等,引导以文化旅游产业、农林渔业产业、历史民俗风情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建设功能特色鲜明、宜业宜居宜游、促进城乡融合的小城镇。
大量人口流出地区、发展条件和潜力均不足的小城镇适当合并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地区人口流入和集聚,另一部分地区人口流失和衰退,这是正常现象。对于那些受自然条件、区位因素、发展基础等各种原因影响,仍以农业经济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青壮年人口流失甚至引起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出现绝对收缩的小城镇,应科学地分析评估其发展条件、态势与潜力,适当合并乡镇,提升小城镇要素统筹配置的腹地空间范围和人口规模,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确立小城镇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现路径。
边境、偏远、乡村人口众多等特殊类型地区小城镇需要特殊扶持政策加强巩固
边境地区小城镇发挥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功能,为边境地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偏远人口稀少地区的小城镇发挥着物资集散的功能,为分散的广大乡村地区集中提供不可或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乡村人口众多地区的小城镇发挥着城乡融合的重要功能,为城乡融合提供了重要支点。要加大对边境、偏远、乡村人口众多等特殊类型小城镇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加强巩固这一类小城镇的人口集聚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功能,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系列专家解读
经济大家谈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