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生态振兴”系列专家解读之八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单菁菁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构建“美丽中国”的新高度。县域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结合点,以县域为枢纽和平台统筹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逐步加大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
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突出成就
全面打响碧水保卫战。在国家层面推进各省编制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截至“十三五”末,除新疆、西藏外,全国29个省份基本完成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编制。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国10638个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全部完成保护区划定。积极开展水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在县、乡、村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化水环境管理。“十三五”期间,全国废水主要污染物明显下降。其中,作为重点治理的农业源废水污染物无论是排放量下降速度还是下降强度均超过工业源,呈现出快速大幅减少的良好态势。
着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转型,进行燃煤大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整治或淘汰燃煤小锅炉。持续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对散乱污企业实行动态清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强化厂矿企业物料堆场的粉尘治理。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治理,严格管控农村地区的秸秆露天焚烧。根据不同地区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各地区蓝天数量明显增加,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
持续开展净土保卫战。县域土壤污染防治的关键是控制农村地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我国从2015年全面开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7年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启动实施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回收等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农药投入量、农用地化肥在2014年和2015年先后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于2017年提前三年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2020年,我国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比峰值时期减少42万吨和772万吨,顺利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的治理目标。
扎实推进垃圾治理攻坚战。积极推进工农业生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努力从源头推进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清理行动,全面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大力推行“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202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7%,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0%以上。截至2020年,共计15万个建制村完成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进一步优化县域生态环境
一要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第一,以系统观、综合观、长远观做好县域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科学制定县域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在发展理念上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规划原则上凸显“统筹发展与安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规划目标上追求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在治理手段上灵活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元方式。总之,要以科学规划指导县域生态环境治理。第二,构建责权利明确、监管有力、响应及时、协调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网络。第三,合理提高环境绩效考核权重,把生态环境治理落实情况作为地方领导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二要全面激活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第一,科学制定并适度提高环境规制标准。探索改进企业排污收费方法,鼓励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主动治污减排。第二,构建企业治污减排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企业治污减排补贴机制,降低企业治污减排的成本和负担,同时从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全面加强对企业治污减排的政策支持力度。第三,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保护信用体系。将环保信用纳入企业信用征信体系,结合企业环保征信推进实施绿色金融政策,利用市场力量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激活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三要夯实县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社会基础。要把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夯实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灵活运用报纸、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社区、学校等多元途径,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县域居民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传播生态环保知识,以“保护共同家园”为纽带,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号召,强化县域居民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推动县域生态环境治理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转型。
四要提高县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能力。第一,加强对环境部门监察管理的技术支持,运用红外识别、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环境部门的生态环境监察管理能力,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背景下,亟需构建政府主导、资源共享的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信息、技术、人才等服务,助力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高治污减排能力。
“县域生态振兴”系列专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