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俊伟
编者按: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为了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和宣传,人民论坛网将连续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俊伟研究员撰写的系列解读文章,从多个侧面解读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敬请读者关注。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品格
作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最新理论概括,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经济思想所展现的,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干,兼收并蓄地吸收西方经济学有关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那种一遇问题就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或市场经济体制上找“茬子”的做法,是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巨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又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政策和实践操作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则坚定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在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方面,大力推动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把党的领导内嵌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中,积极“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同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调动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两方面的积极性。此外,在坚持和完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态度也都是鲜明的、坚决的。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是,这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没有拘泥于既有的理论定势,而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理论、新的战略。具体如:强调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并完善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针对“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提出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思路,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发展战略;以及坚持底线思维,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等等。这些新的理念、新的理论、新的战略引领我国有效应对风险与挑战,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迈上新的台阶,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解答中国经济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吸纳了全世界经济研究的大量最新成果。对外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借助贸易、投资、科技与人文交流等渠道,中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了世界“地球村”的重要成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交流更加频繁。具体如:在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定期磋商、沟通的基础上,中国政府领导人与上述机构领导人建立起了定期磋商、交流机制,定期听取国际机构的政策建议;依托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渠道,政府间沟通与协调明显增加,推动着中国扩大制度性开放,使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论坛、“一带一路”峰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等国际性论坛上,中外政治家、各国政府官员、专业研究人士、企业家平等对话、相互切磋,也加深了相互了解。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最广泛地吸收国外最新经济思想成果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在大量吸纳国外思想成果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仍然保持着难得的理论清醒。恰恰是这份清醒,使中国保持了自己的立场。冷战结束以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全球泛滥,夸大市场调节、否定政府干预的论调一度十分流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他要求全党努力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以更好地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样,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这就是说,我们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这也为后来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做了思想上、政策上的准备。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从多方面着手改善民生,推动共享发展成果,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得到提高。具体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持续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推动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特定人群的生活;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等。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发展为了人民”的直接体现。“十三五”时期,党和政府着力改善民生,强力推进“精准扶贫”,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党和政府从政治高度把握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也明确指出:“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相信随着相关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中国也必将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创新不仅是为了解释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更是为了提供解决方案、解决矛盾和问题。因此,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扎根大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聚焦现实问题、“学以致用”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新理论、新概念的同时,往往也会提出发展战略、工作重点、方针政策的调整方向,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工作指引。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在提出经济“新常态”的理论之后,围绕“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怎么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十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在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之后,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并明确了“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重点任务;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两个大局”交汇叠加“百年疫情”冲击的复杂局面,又将“五大政策支柱”拓展为“七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在提出新发展理念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并号召“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在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各级党员干部要避免陷入一系列认识误区,并且从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等六个方面为各级党员干部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如下几方面的重大意义:
直面问题和挑战,引领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向深层次蔓延,国内经济运行“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干”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新战略,引领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3.86万亿元增长到114.37万亿元。以美元计算,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000多美元,刚刚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到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51美元,已经接近迈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我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 2012年到 2020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5.4%稳步下降到37.8%,而第三产业占比则从45.5%稳步提高到54.5%;城镇化率也从52.6%提高到64.7%。经过持续的努力,长期困扰我们的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产能严重过剩、产品技术含量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中国经济已经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科学回答中国经济的“时代之问”,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战略和新政策,有很多都是过去没有讲过,或者讲了但不够明确的。比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问题,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国有企业的社会属性与发展方向问题,党中央都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消除了认识上的“模糊地带”,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明确规定,并就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全面部署。至此,相对完备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成型。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如坚持互利共赢,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加快自由贸易区谈判;推动建设科技强国,缓解“卡脖子”风险;乃至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等等。上述理论创新,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代经济问题、回答“时代之问”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在引领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过程中验证了其真理性。因此,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丰富了现代化理论,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是一个大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再加上人口众多,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必然会面临更加艰巨、复杂的挑战。在某种程度上说,“三期叠加”就是考验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完成工业化进程的试卷。面对“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没有照搬西方国家需求管理的经济管理模式,而是把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需求引领供给、供给创造需求,通过推动实现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实现了经济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就业不断增加、民生持续改善等发展目标。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努力,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均有了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目前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丰富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践;相应地,作为其指导思想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鉴。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