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大国基理 > 正文

【大国基理】以“基层之治”夯实“中国之治”

大国基理文章配图

作者:张紧跟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又是推动“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直接影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因此,基层治理创新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补齐短板,以“基层之治”夯实“中国之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以党建引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结构与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基层治理的难度前所未有。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的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与区域之间的人口快速流动,使得主体多元化、利益复杂化、社会陌生化和需求多样化成为基层治理所要直面的社会情境急剧增加,基层治理的难度前所未有。其次,基层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企业、社会组织、村(居)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顺应这一变化,基层治理理念必须超越“单中心”的管理思维,转向“多中心”的合作治理思维。最后,基层治理的成果应该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因此,基层治理必须健全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治理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既有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才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的过程中,党建引领既是落实“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的内在要求,又是创新基层治理的实现机制。这是因为,党建引领不仅有助于破解当前基层治理实践中存在的政府内部的碎片化问题,而且可以发挥党组织的枢纽性优势形成多元共治的合力,从而在打造“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中型塑“多元共治”。只有找到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发挥政府治理能力、社会协同能力和群众参与能力,实现政府治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为此,党建引领要调动基层治理的共建力量,补足基层治理的共治短板,夯实基层治理成果的共享机制。

简言之,迈入新发展阶段,基层治理要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组织嵌入转向功能嵌入,凝聚起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治理合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型塑“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促进基层治理智能化

促进基层治理智能化,也是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的应有之义。首先,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与社区智慧化治理在多元主体治理、服务利民、监督创新等方面实现了有机结合。“一门式、一窗式”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不见面审批”服务等基层治理中的改革创新举措,已经让广大民众切实体会到智慧治理的便利。其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智慧治理技术的优势已经充分显现。一些城乡基层社区通过采用大数据技术来摸排确定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区域,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病毒溯源并快速切断传染源。最后,基层网格化管理不断凸显出智慧治理的功效。近年来,各地依托信息网格技术建成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在精准把控和防范各类社会风险、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积极效用。

显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不仅有助于夯实基层治理的根基,而且有助于实现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惠民生等治理目标。推进基层治理智能化,须立足技术驱动、人才支撑以及制度供给三大环节。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