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大国基理 > 正文

【大国基理】多措并举治理基层“土规定”

大国基理文章配图

作者:颜克高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湖南大学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

基层“土规定”,虽然美其名曰“因地制宜”,但大多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拦路虎”。“土规定”为何频频出现,又该如何规制这些治理“偏方”,以构建良好的政策执行生态,形成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使各类惠民政策能真正落到实处,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坚持科学导向,完善政策设计。首先,在充分考虑各地情况的前提下,国家惠民政策应尽可能使政策内容简单、明晰,提升政策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减少基层政策执行主体随意变通政策的空间和机会。同时,健全规范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长效机制,更加突出要求基层政策执行主体遵循合理、公平、公正、公开、民主等法治原则。其次,基层在执行政策时要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全面理解掌握政策方案,吃透中央政策精神,确保政策沿着正确的方向执行,让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地不变味、不走样。同时,了解百姓诉求。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坚持依法依规,因事因势施策,切不能胡乱加码,更不能以牺牲群众其他利益为代价,去“绑架”群众执行相关政策。

理顺利益关系,科学定位政府职能。一方面,从理顺各级政府机构的利益关系入手,消除“土规定”出台的利益驱动力。不仅要从纵向上整合中央与地方、下级与上级之间、政策执行者与制定者之间的利益,合理划分好人权、财权、事权,克服狭隘的地方本位主义、保护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和思想,保持政策执行的畅通性和一致性。更要从横向上协调各政策执行机关之间、各地方行政部门之间、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以保障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保证国家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均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坚定维护和保证中央的权威,强化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保证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注重伦理价值建设,提高执行人员素质。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只有政策执行者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政策理解能力、执行能力不断提高,各项政策才能得到切实贯彻实施。具体而言,一是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以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责任意识,始终将增进人民利益作为所有政策执行活动的标准。二要树立依法施策的理念,严格按照法定职责权限抓好政策落实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利用政策寻租的腐败行为,保证政策的严肃性,保持权力的纯洁性和合法性,让“土规定”无地自容。三是要树立高效行政的观念,采取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等各种措施,促进基层执行主体准确认知政策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思想,提高基层执行主体的政策认同感和政策执行水平。

强化监督问责,完善执行控制体系。首先,强化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加大政策信息的宣传力度,加强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防止政策执行中的“暗箱操作”。其次,确保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将公共政策中的执行与执行的监督分开,不受政策执行部门的影响,及时反映政策的执行情况,以便迅速纠偏。再次,加大对“土规定”的惩戒力度,明确问责主体和问责对象,对于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打折扣、搞变通、乱加码的行为“零容忍”,依纪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最后,完善社会监督制度,鼓励多方参与监督,将政策执行过程全方位地置于广大民众、社会团体的直接监督之下,实现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有效衔接,压缩政策变通和职权寻租空间。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