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心中有光,为患者燃起希望

多年前,一名失明患者来到陶勇的诊室说:“虽然我眼睛看不见,但我可以听见风在说话。”

“你听见风在说什么呢?”

“春天来了。”

那一瞬间,陶勇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力量,让他更加热爱眼科事业。

“我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个人的脸庞。”陶勇在微博中写下这句话。

陶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他用一把刀,为低视力者带去光明;他用一颗心,为患者燃起希望。

从医十余年,陶勇先后做过15000多台手术,其中2000多台是贫困患者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陶勇团队研发的眼内液检测技术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在全国600多家医院落地应用,为近7万名眼病患者提供精准诊断服务。

“不能安于现状,而要不断探索创新”

陶勇1980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当地很多人都曾饱受沙眼折磨。7岁时,他曾陪母亲到南昌看病,医生从他母亲的眼睑里取出20多颗结石。从那时起,他就对眼科医生非常景仰。

1997年,陶勇考入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北大人民医院眼科工作,27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选择了眼科的一个冷门研究方向——葡萄膜炎的诊疗。“葡萄膜炎是一种复杂的致盲性眼病,患者大多属于免疫力低下群体,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因此,不管是用药还是手术,都需要医生有更开阔的视野,而不是仅限于眼科专业。”陶勇说。

陶勇说:“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医生的探索。一个好医生,不能安于现状,而要不断探索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

为了让更多患者实现精准化诊治,他潜心钻研眼内液检测技术并获得重大突破。

陶勇团队成功开发眼内液检测技术,即通过病原学诊断技术,帮医生快速找到致病“元凶”。例如,过去葡萄膜炎的检测以血液检测为主,现在通过抽取眼内约0.1毫升的液体进行检测,可以迅速锁定病因,有利于提高眼科医生的整体诊断水平。

陶勇团队开发推广的眼内液检测技术,是北京朝阳医院科创中心首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陶勇团队集成了全球最先进的眼内液检测技术,可以提供600多项眼内液检测,填补了我国眼内液检测系统性方案的空白,整体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眼内液检测的临床应用》出版,眼内液检测专家形成共识,相关内容被写入眼科学教材。陶勇团队正在探索眼表液检测技术。不久的将来,患者只需取一滴眼表液,即可通过家用试剂盒诊断干眼症、过敏性结膜炎等疾病,大大节约医疗资源。

“让患者康复,这种价值感比任何荣誉和金钱都更珍贵”

“让患者康复,这种价值感比任何荣誉和金钱都更珍贵,这种喜悦是无与伦比的。”陶勇说。

每次出诊,为了多看一个患者,陶勇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当助手们都已下班,他常常还在为患者看病。“患者多等一天,也许就要多花一份吃饭住宿的钱,我宁愿自己累一点。”陶勇说。

一名来自河南的患者找到陶勇时,连视力表也看不见,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人影。平时,妻子总是陪他前来看病,但有一次他一个人来到诊室。原来,他的妻子在酒店打工时意外受伤。由于家庭困难,那时已经接近全盲的他打算放弃治疗。陶勇不仅拿出1000元钱给他,还主动帮他退了专家号。后来,这名患者给陶勇带来了自己家里轧的面条,表达内心的感激。

陶勇说:“一个医生不能只关注技术,还要让患者看到希望。”

“尽可能多地治愈患者,是我的愿望和毕生追求”

陶勇是一名自信、阳光、充满正能量的医生。他热心公益事业,坚持不懈把爱的种子播撒人间。

2020年11月,陶勇团队与北京红十字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彩虹志愿服务队光明天使分队”,40多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成为医务社工,为患者提供导诊、挂号、取号、送检、科普等服务。该公益项目发起后,一名患儿的父亲第一时间报了名。当年,由于经济原因,这对父子只能睡在火车站。陶勇得知情况后,曾多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陶勇团队还与慈善公益组织合作,免费开展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人工智能早筛,为患者提供自助眼底照相服务,目前该项目已经在3家医院落地。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多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是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患者。通过推广这一公益项目,每年有望减少约4000个新发失明者。

我国有1700多万低视力人群,盲童超过10万人。陶勇发现,很多盲童对未来充满梦想,希望用声音与世界沟通。为此,他发起“光盲计划”公益项目。今年“全国爱眼日”,他邀请爱心人士帮助有声音表演天赋的盲童,录制了“听·光的声音”盲童音频专辑。目前,“盲校录音棚”首个试点项目已在北京市盲人学校落地。

陶勇希望整合更多社会力量,用科技和爱心为低视力人群传递光明与希望。他说:“尽可能多地治愈患者,是我的愿望和毕生追求。”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陶勇   北京朝阳医院   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