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等问题愈发严峻,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气候治理作为全球治理的一大核心议题,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安全等因素紧密联系,不仅关乎各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和水资源保障安全等安全问题,更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格局的重塑。
自1992年以来,经过整整30年的艰苦努力,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文件的签署,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特别是《巴黎协定》,明确提出了全球气候治理的长期目标——“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这一目标清晰、具体,可以直接衡量气候治理所取得的效果,能够有效敦促各缔约国履行承诺。随着《巴黎协定》的签订,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积极制定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气候治理政策,完善相关立法,逐渐形成了一股全球气候治理潮流。
但与此同时,全球气候治理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国际议题,与地缘政治关系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新能源技术创新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变革等诸多因素高度关联。当下,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迭宕反复,乌克兰危机“外溢效应”不断凸显,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进气候治理议题,无疑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压力挑战。
一些国家把气候环境治理同经济增长对立起来,将前者视作阻碍后者的因素,迫使气候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降级”;国际社会多次敦促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作出表率,并在技术、资金、能力建设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但部分发达国家对此缺乏行动力,履约困难;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低碳技术、碳关税、国际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大打“环境牌”,对他国施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一系列问题无不折射出全球气候治理所面临的困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形成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理念,以中国智慧和中国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巨大贡献。在国内治理方面,我国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碳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成为我国打造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全球样板”的重要文件。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的共同治理,致力于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历史性贡献,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我国广泛开展气候对话和务实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保持密切接触,推动各方实现合作共赢,截至2022年6月初,我国已与38个国家签署了43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文件,为相关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切实帮助。
气候问题关乎全人类及后代福祉。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性行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面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种种困难,未来,亟需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我们应当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治理体系、以行动落实气候治理目标、统筹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等,最终实现有效的全球气候治理,维护气候正义,从而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