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海归中国梦 > 正文

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指针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

1.坚持“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联合其他力量为人类求解放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党在统一战线领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统一战线特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获得自身彻底解放而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和政党结成的联盟。《共产党宣言》系统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首先实现自身联合的策略思想,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经过170余年传承,特别是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具体实际是我们党领导不同形态统一战线的主要依据。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出发,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历经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等形态,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坚持统一战线”的宝贵经验。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仍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只有同新时代统战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能够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的深厚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尚和合”,“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和合理念主张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达成合作共赢。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旨在实现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建立真正的共同体,本身就内含了以“和”达“合”的实践途径与价值追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日益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

2.面对统战工作新形势的现实理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要不要统一战线、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怎样建设统一战线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当前,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越是任务重、变化大,越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强大力量。

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呈现出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显著的社会性。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要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

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要确保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必须把握做好统战工作的规律,处理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潜绩和显绩、原则性和灵活性、团结和斗争的关系。统战工作的根本是解决人心和力量问题,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统战工作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关键是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既始终坚持党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又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群众工作,要坚持发挥人民政协的统一战线组织功能,坚持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坚持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同时要完善和落实各领域统战工作政策法规,推动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

3.汇聚最广泛力量的实践策略

从2015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到2020年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再到2022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增进共识,真正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

关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作,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引领,完善制度机制,推动新时代多党合作更加规范有序、生动活泼。

关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明确提出必须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强调要以凝聚共识为根本,以爱国奋斗为目的,鼓励支持他们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积极投身改革创新一线,施展才华和抱负。

关于民族工作,明确提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阐明了以“十二个必须”为主要内容的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于宗教工作,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阐明了以“九个必须”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强调要提高宗教界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努力开创党的宗教工作新局面。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明确提出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强调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践行新发展理念,弘扬企业家精神,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关于港澳台统战工作、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明确提出必须发挥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作用,强调要加强海外爱国力量建设,涵养壮大知华友华力量,促进中外文化文明交流互鉴。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做好网络统战工作,走好网络群众路线”。要更加注重运用新媒体平台,把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统战工作方式方法。

4.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这是加强党对统战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统一战线领域的制度保证。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要履行主体责任,把统战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统一战线重大问题、部署重要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法规、参加统一战线重要活动、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发挥各级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切实履行研究部署、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职责。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统战工作纳入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统战工作网络和干部队伍,完善统战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统战部门牵头协调。统战部门应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参谋、组织、协调、督促等重要作用,确保党的意志和主张贯彻到统战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讲求工作艺术,改进工作方法,展现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的良好形象。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将其纳入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培养一批同我们党亲密合作、可堪重用的党外代表人士。

坚持有关方面各负其责。各部门各单位应增强统战意识,善于将统战资源和统战方法广泛运用于党的各项工作,形成全党上下一齐动手、有关方面协同联动的工作局面,形成强大合力。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等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加强统一战线学科建设。要积极运用各种载体深入开展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实践宣传工作,加强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加强统战外宣工作,全面客观介绍我国统一战线制度优势、价值理念和方针政策,提升统一战线国际话语权。

(作者:何虎生,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