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为人民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专家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破解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前,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实现双提升,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亟须关注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健康需要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特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民群众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对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卫生与健康服务寄予更高期望。”为此,“十四五”时期,应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一体化、全周期和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更好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继续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和具体举措,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在继续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推动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重组、体系重构、机制重建和服务重塑,形成县域一盘棋、管理一本账、服务一家人的局面,从而把原本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具体来说,要继续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明确、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切实实现“看大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各地还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下沉和流动,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看病有钱”向“防病省钱”转变。

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培养医学人才、服务党和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锚定国家战略需求,适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持续加强并改进学校公共卫生学科和专业建设。当前,广袤的乡村急需一批能够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的人才。广大高等医学院校应继续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乡村卫生健康事业输送更多更优质的人才。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应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待遇,多途径培养培训乡村卫生健康工作队伍,定向培养一批源于本乡本土的大学生乡村医生,切实改善乡村卫生服务和治理水平。此外,还要优化乡村基层卫生健康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加强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切实提升乡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探索“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模式。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仍存在一定地区差异,对于边远地区、民族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应继续发挥信息系统作用,完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更多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同时,要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与信息共享,让医联体内诊疗信息“多跑腿”、百姓“少跑腿”。

开展乡村健康科普行动,引导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仍有待提升,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依然较为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树牢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健康科普员、宣讲员作用,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行动。同时,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一家一户的健康入手,进一步夯实健康中国的基石。

(作者:丁维光,系锦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高建进、苏雁、陈元秋、耿建扩、禹爱华、龙军、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黄瑞华)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人民健康   健康中国   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