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青年蛰居现象的文化透视与哲学思考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蛰居族”“尼特族”人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国内一些年轻人也衍生出类似心态,或宅家“啃老”,或四处闲荡,或愤世嫉俗,或安于现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奋斗的“火把”不应被蛰居这种社会生活的病态文化浇灭,而应由新时代青年接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继续前行、步伐坚定,不畏荆棘、心怀家国。

【关键词】蛰居 奋斗幸福观 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蛰居”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的“蛰居族”,随后又出现在英国,被称为“尼特族”,并逐渐演变成一种全球性现象。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蛰居者人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根据2020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0年世界青年就业趋势》数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3亿年轻人,其中2.67亿是“蛰居族”“尼特族”。国内一些年轻人也衍生出类似心态,或宅家“啃老”,或四处闲荡,或愤世嫉俗,或安于现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奋斗的“火把”不应被“蛰居”这种社会生活的病态文化浇灭,而应由新时代青年接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继续前行、步伐坚定,不畏荆棘、心怀家国。

青年蛰居现象导致的不良危害

蛰居既是一种消极思想,也是一种颓废情绪,严重危害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对个人和家庭而言,蛰居使个人沉沦颓丧,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对社会而言,蛰居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对国家而言,蛰居冲击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一,蛰居使个人沉沦颓丧,给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蛰居者以工作“太苦”“太累”“挣钱少”等为借口,放弃奋斗,放弃理想追求,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给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同时,“蛰居族”的出现,对经济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蛰居还给家庭带来精神压力。调查显示,有蛰居者的父母长期处在焦虑、担忧的状态,他们不但为年轻人的未来寝食难安,而且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对家庭的未来充满悲观情绪。

第二,蛰居对社会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具有强烈传染性和侵蚀性。诚然,住房、教育、医疗、职场竞争等都对当今年轻人构成巨大压力。蛰居者往往给自己的蛰居行为戴上一顶所谓正义的帽子,自我美化。从社会竞争和时代洪流中抽身出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无论我们所处的时代多么伟大、多么轰轰烈烈,他们都“两耳不闻窗外事”,更无心参与其中,幻想着躲在偏居一隅的黑暗角落里顾影自怜、快活人生。这对意志薄弱的年轻人而言颇具传染性和侵蚀性,极易让年轻人选择低欲望生活,让年轻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心态积极面对,而是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的心态消极逃避,看似生活轻松快活,实则失去奔向幸福的奋斗勇气。事实上,很多蛰居者并非真正蛰居,他们的欲望甚至更强烈,只是装出一副无欲无求、波澜不惊的样子,实际上只是虚张声势而已。

第三,蛰居消解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奋进的民族性格。《易经·乾卦》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哲学意蕴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永不懈怠。《易经》凸显乾元与生俱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展现了知难而上、迎难而上的精神力量。逆境是倾覆生活之舟的波涛,但对于一个勇于奋斗的人来说,却是锤炼钢铁意志的熔炉。而蛰居则是一种丧文化思想的延伸,有消极遁世倾向,代表逃逸。蛰居者贪图安逸,甘于平庸,沉溺于灰色的人生。作为一种病态的社会亚文化,蛰居是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抵触,是对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偏离,冲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对青年蛰居现象的哲学思考

青年蛰居现象所体现的遁世、懦弱、自欺的本质特征,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精神格格不入,也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背道而驰,更是与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奋发图强的精神气质相悖。

首先,蛰居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误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而蛰居之所以具有一定市场和蛊惑性,部分原因在于其片面解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家的无为思想。《道德经》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凸显自然之道和无为之道。但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三重内涵:一是无为,二是不为,三是无不为即有为,是大有为。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什么都不做。同时,古人所谓归隐不等于蛰居,即便是蛰居者所津津乐道的归隐田园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是他的全部。陶渊明的归隐,表层原因是不愿混迹官场同流合污,但深层原因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境界的孜孜追求。更何况,陶渊明归隐之后仍然笔耕不辍,终成“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其次,蛰居的生活状态脱离了唯物史观的价值追求。蛰居逃避社会,想同社会“脱钩”,逃避作为社会属性的人所必然要参与的合作与竞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个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而不是孤立的个人。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就不能进行社会生产,个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都将无法满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当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著名哲学家埃理希·弗洛姆在阐述人的存在的关联性时,也指出人不与他人进行某些合作就不能生存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通过实践来体现,人的价值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社会有机体在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形成。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根本源泉,人们通过实践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的一个要素,个人的价值追求具有社会意义,人不能把自己拘束在封闭的自我实现中。

最后,蛰居的生活状态与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奋发图强的精神气质相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些论述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既阐明了个人自我奋斗的重要性,也阐明了个人奋斗和集体奋斗、民族奋斗之间的关系。幸福来自奋斗,蛰居换不来幸福,个人幸福和国家福祉、人民福祉紧密相连,个人只有把自我奋斗融入为社会进步、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奋斗的汪洋大海中,人生才有可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引领青年树立奋发向上的奋斗幸福观的路径

从哲学视域而言,蛰居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被动的生活方式、另类的生活方式。它既有值得警醒的一面,又有值得反思的一面。需要持续弘扬奋发有为的文化精神,阻断虚化、幻化、去价值、去意义的文化侵袭。

第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自强不息的社会生态。从社会学视域而言,蛰居与社会生态失衡有一定关系。对待蛰居,既需要高扬自强不息的乾元精神,也需要发扬“乾道乃革”的精神。《易经·乾卦》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可见,《易经》在肯定本原生命力的基础上,将乾元之力进一步标识为君子之力、大人之力、圣贤之力,同时将乾卦与革卦联系起来,将乾元的进德修业相连,体现乾元的“内圣外王”思想。对此,北宋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代思想家严复在《原强》中感叹“盖一国之事,同于人身。今夫人身,逸则弱,劳则强者”,都强调以身践行自强不息。此外,《周易》还将宇宙万物有序而和谐的存在境域称为“太和”。太和代表理想社会,人人皆能修身进德,人人皆能“各正性命”。《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可以代表理想人格,亦可代表理想社会。天地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社会和谐,社会繁荣。太和之境,中和之境,虽然代表理想社会,但是皆不离乾元的变革精神、勇德精神,皆不离个人的进德修业,皆不离个人理想人格。治理蛰居,既要推进社会建设,又要推进个人建设;既要建设太和之境,又要建设中和之境。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培育勇于奋斗的价值追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等精神力量转化为客观存在,创造出一个由人参与的对象世界,人们通过实践不断改变世界,推动世界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可分割。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现实统一。中国梦鲜明地体现唯物史观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旗帜,其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人类的幸福,为人类的完美而工作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要把国家的梦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来实现。我们身处伟大时代,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囊括个人、社会、国家的价值追求,将三者相融合,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聚集着国家的价值共同体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遏制蛰居态势的蔓延,需要国家和个人双重参与。从国家层面来说,以奋斗幸福观为引领,为他们提供机遇和激励。奋斗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升华。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步伐,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引导青年人树立良好的择业观,积极引导就业;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社会各类保障体系建设,减轻青年人负担,增加社会公平和社会流动,缓解社会压力。从个人层面来说,每个人都需要树立正确的奋斗幸福观,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勇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这些重要讲话引领青年树立奋发向上的奋斗幸福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情感认同,外显为行为习惯。广大青年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锲而不舍,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绽放青春光芒。

(作者分别为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指导下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A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责编/韩拓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