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需求牵引、核心技术驱动的生物经济

——从再生医学角度谈生物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未来10到20年,生物经济体量预计可达2万亿到4万亿美元,其中将近一半将来自医疗卫生。人类健康需求将引导核心生物技术的持续创新与突破,后者将不断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和经济发展。再生医学是以生物材料为核心、以再生因子及干细胞为重要元素,通过重建再生微环境来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再生医学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正在让一些不治之症变成可治之症,也进一步推动人体所有组织器官修复乃至体外制造成为可能。以人体组织器官护理、修复及置换等为主要业务的“人体4S店”正在变成现实,它将带来比汽车4S店更巨大的经济体量。要加速再生医学核心技术的转化与产业的发展,必须构建促进再生医学产业发展的微环境,即通过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从原料到临床服务的产业链,配套以政策及产业基金扶持、人才培养、监管政策研究、知识产权服务、产品检测及注册服务等重要要素。

【关键词】再生医学 生物经济 组织器官修复 人体4S店

【中图分类号】 R3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4.003

【作者简介】戴建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再生医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为组织器官发育、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组织器官体外制造。主要著作有《Advances in Biomaterial‐Based Spinal Cord Injury Repair》(论文)、《脊髓损伤再生研究进展——搭建脊髓损伤修复的希望之桥》(论文)、《Collagen-targe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mproves Cardiac Performanc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论文)等。

引言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生物经济在国内引发热议。《规划》指出,“生物经济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动力,以保护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为基础,以广泛深度融合医药、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为特征”,正在勾勒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规划》还明确了生物经济的四个重点发展领域: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顺应“解决温饱”转向“营养多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顺应“追求产能产效”转向“坚持生态优先”的新趋势,发展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顺应“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保障”的新趋势,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由此可见,生物医药行业的技术进步是生物经济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白京羽在解读《规划》时表示,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到2025年,我国生物经济总量达到22万亿元,其中核心产业总量超过7.5万亿元,从而使生物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1]5月14日,《瞭望新闻周刊》刊登《九问生物经济时代》一文,提出生物革命将在未来10到20年内产生2万亿到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影响,其中将近一半来自医疗卫生行业。[2]

随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人类的健康需求也不断提升,医疗卫生行业对基于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产品与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人类健康需求将引导核心生物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持续的核心生物技术突破将成为常态并不断驱动生物经济发展。

医疗卫生相关的生物经济发展将得益于医学领域的技术进步。以再生医学领域为例,随着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人类的一些不治之症正在变成可治之症。例如,神经再生胶原支架的成功研制及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研究表明其安全有效,可注射胶原再生支架引导心肌再生、胶原支架修复子宫内膜的临床研究取得成功,必然会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同时促进生物经济的发展。生物经济是由需求牵引、由核心生物技术突破驱动的。

再生医学核心技术是构建组织器官再生的微环境

一些低等动物如海星、涡虫、蝾螈等,肢体受到严重伤害后,在一定时间内(如两个月左右)可以长出新的肢体;海参在应激状态下可以完全去掉自身的消化器官,在外界环境恢复正常后,整个消化系统可以完美再生。人类一直梦想能再生,甚至长生不老。然而,相对于低等动物来讲,由于经历了长期的生命进化过程,人体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高度精细分化,但同时也失去了再生能力。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再生医学为人类的再生梦想带来了希望。再生医学是在对人体组织器官发育过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生物材料支架、再生因子、干细胞等来重建组织器官发育的微环境,引导组织器官再生或者在体外实现组织器官制造。再生医学的发展建立在许多基础科学之上,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发育生物学是再生医学的根基。发育生物学研究组织器官及个体的形成过程,通过对组织器官形成过程的了解,可以解析组织器官发育的微环境,包括细胞的变化及互作、信号分子的空间分布等。生物材料是构建再生微环境的核心,它可以作为支架调控微环境再生因子信号的分布,调控微环境中的细胞包括干细胞的生长、迁移、分化及组织的形成。再生因子在组织再生过程中可以激活细胞,特别是内源细胞。微环境中再生因子存在时空分布及浓度梯度。干细胞由于具有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的能力而被称为种子细胞,也被再生医学寄予厚望。在组织原位再生过程中,内源干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多年来,干细胞研究的两次重大突破引起了社会对再生医学的极大关注,推动了再生医学的发展。第一次是1998年胚胎干细胞的克隆。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成功让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研究和利用干细胞。2006年通过四个因子诱导成体细胞获得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细胞(iPS细胞)是干细胞研究的另外一个里程碑,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因此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奖。体外培养的干细胞作为再生医学的种子细胞,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障碍,例如,在体内向功能细胞分化的调控及分化效率的提高还有赖关键技术的突破。

用于再生医学的生物材料除了能提供物理支撑外,还需要具备可降解特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材料作为再生医学的核心,其来源具有多样性。有生物来源,如胶原蛋白、壳聚糖、透明质酸(玻尿酸)、丝素蛋白等,也有化学合成的高分子生物材料,如多聚乳酸等。胶原蛋白材料的主要来源是动物组织,如动物皮肤、肌腱等组织富含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是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结构蛋白,常见哺乳动物如猪牛羊的胶原蛋白与人的高度相似。以动物胶原蛋白材料为基础的组织修复医疗器械产品有长达几十年的临床应用历史,被证明安全、有效。随着胶原蛋白提取工艺的发展及灭菌技术的提升和对原料来源的管控,动物来源的胶原蛋白将具有更广泛的用途。近三十年来,陆续有研发人员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人胶原蛋白。但由于胶原蛋白分子巨大(单链氨基酸数量超过1000),而基因工程重组的人胶原蛋白只能是胶原蛋白片段(300~500个氨基酸),这些片段不能形成胶原蛋白固有的三螺旋超级结构。因此重组人胶原蛋白缺乏组织再生支架需要的力学强度,且容易降解,目前多用于护肤品的添加剂。

综上所述,再生医学是以生物材料支架为核心,以再生因子、细胞(包括干细胞)等要素来重建发育的微环境,让损伤的组织器官再次发育。生物材料产品在再生医学临床应用中适应症及产品路径清晰,大多数产品符合国家规定的二类、三类医疗器械分类标准,植入性医疗器械是生物经济中高端医疗器械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中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作为再生医学核心的生物材料,无疑会成为生物经济的热点之一。

再生医学核心技术突破推动生物经济发展

再生医学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正在让一些不治之症变成可治之症,让不断增加的老龄化相关的退行性疾病有了治疗方案,让出生缺陷得以修复以提升人口质量,让传统生物材料填充及修复的医美技术变成靶向组织再生的再生医美技术来满足人类对健康和美的不懈追求,并不断驱动生物经济发展。

脊髓损伤、子宫内膜损伤等不再是不治之症。尽管近百年来人类医疗卫生水平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还有不少疾病依然让医生束手无策。近年来,再生医学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正在将一些不治之症变成可治之症。

脊髓组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像电缆一样承担大脑与四肢的通讯链接,传递感觉信号及运动指令。由于事故及疾病等导致的脊髓损伤,在损伤部位以下,患者将失去感觉与运动能力,也称为截瘫。几千年来,脊髓损伤是不治之症,尽管近代以来康复医学有很大的发展。脊髓损伤患者多为年轻人,受伤后的几十年里,残疾人的生活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即使是一个富裕的家庭,也会因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脊髓损伤变得一贫如洗。据美国统计,一名脊髓损伤患者一生护理费用高达500万~1000万美元。[3]脊髓损伤成为不治之症是因为中枢神经损伤后形成了抑制神经再生的微环境。笔者带领的再生医学团队用了20年时间研制了有序胶原支架(NeuroRegen®️支架),可重建脊髓再生微环境,引导脊髓神经再生。该产品于2014年开始临床试验,2015年1月16日,首例脊髓损伤病人顺利入组。7年多来,NeuroRegen®支架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共入组了100多例完全性脊髓损伤病人,近期针对近70例患者长达5年的临床随访证明,NeuroRegen®支架治疗脊髓损伤安全、有效。脊髓损伤正在成为可治之症,我国现有脊髓损伤病人200余万,每年新增12~14万人,NeuroRegen®支架产品给脊髓损伤病人搭起了希望之桥。

人工流产手术会导致子宫内膜损伤,部分人群(2%~20%)将会发生宫腔粘连、瘢痕化,导致不孕不育。我国大约有几百万由子宫内膜损伤导致不孕不育的妇女。重度宫腔粘连导致的不孕不育曾经是不治之症。笔者带领的团队针对内膜再生的特点,设计了一款胶原蛋白材料支架,并与南京鼓楼医院胡娅丽教授团队合作,在动物模型中证明其可以引导子宫内膜再生;2013年,南京鼓楼医院开始将该产品用于子宫内膜再生修复的临床研究。2014年7月17日,第一个子宫内膜再生临床研究的健康婴儿诞生,标志着子宫内膜重度粘连成为可治之症。至今该临床研究共诞生了70余位再生医学宝宝。子宫内膜再生修复产品的成功研制,可以拯救许多因不能生育而破碎的家庭。

子宫内膜再生修复产品与脊髓损伤修复产品一起被选入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展。再生医学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品的研制,可为越来越多的不治之症提供治疗手段。这不仅可以更全面地满足人类的健康需求,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同时,其所带来的医疗收入也在不断提升生物经济产业规模,为再生医学的进一步突破提供资金支持。

再生医学为老龄化相关的组织器官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随着生活水平与医疗健康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显著增长,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日趋严重。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91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3.5%,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预计2057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峰值的4.2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2.9%~37.6%。2020年中国80岁及以上人口约3660万,预计2050年将增至1.59亿,高龄老人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健康问题(如表1所示)。[4]

表1

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逐渐出现退行性病变,逐渐丧失正常的生理机能,直至失能。组织器官的退行性病变发生率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随着年龄增长,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如关节损伤、眼底黄斑变性等都会影响高龄老人的健康,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

关节特别是膝关节损伤是高频率影响老年人生活的一种退行性疾病。膝关节在人一生的运动中承担比体重大得多的重力,所以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由于成熟的关节腔内缺乏丰富的血液供应,关节损伤后很难痊愈。日积月累,老年人关节损伤发病率非常高,关节损伤也是导致高龄老人丧失运动能力,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使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人工关节进行置换,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虽然人工关节在使用上还有许多局限,但其使部分病人重新获得了行走能力,同时也带来了千亿级的市场。

通过生物材料支架,利用再生因子、干细胞等可以重建关节再生的微环境,可以在关节损伤后及时帮助机体修复,可以减少老年人换关节的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组织功能是系统退化的。关节仅是运动系统的一部分,骨质疏松也是高发的老年性病变。如果关节损伤伴有严重骨质疏松,即使做人工关节置换,也不能支撑人体运动,所以运动系统的修复和维护还需要解决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问题。再生医学可以通过提前对机体运动系统做好再生修复,减少或减慢由于年龄增长导致的运动系统退化,提高高龄老人生活质量。

眼底黄斑变性是老年人丧失视力的重要病因。眼睛的黄斑位于眼球壁最内层的后极部,由于该区含有丰富的黄色素而得名。黄斑的中央有一个小凹陷区,称为黄斑中心凹。中心凹处只有视锥细胞,该处神经元的传递呈单线连接,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黄斑区没有血管,因此黄斑病变后很难自身修复。通过再生医学技术重建再生微环境,减少黄斑区神经细胞的死亡,补充损失的视锥细胞,将可为老年性黄斑变性提供干预手段,对于减少由于眼底黄斑变性导致老人失明、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生物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推动再生医学不断发展,推动老年人疾病治疗技术不断实现突破,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支撑,让老年人享受健康幸福生活;与此同时,再生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推动生物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出生缺陷的再生修复与人口质量提升。出生缺陷又称先天异常,是指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结构或者功能异常。出生缺陷的病因复杂,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WHO提出的出生缺陷预防和控制三级干预的措施包括:以出生缺陷病因学预防为目标的一级措施;以宫内早诊断减少缺陷儿出生或进行宫内治疗为目标的二级预防措施;以出生后早诊断和早治疗来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为目标的三级预防措施。

2016年,国家启动了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专项。首批立项项目涉及“建立和完善中国人群育龄人口队列和出生人口队列”、“开展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实现出生缺陷出生前阻断的前沿技术突破,研发出生缺陷和遗传病治疗新技术新产品”3个重点任务,共立项9个,国拨经费总计3.6亿元。笔者主持的“出生缺陷组织器官再生修复产品的研发”项目,针对常见出生缺陷如唇腭裂、脊柱裂、尿道裂、新生儿疝、新生儿无阴道及先天性心脏房室膈缺损等(如表2所示)开展了再生医学修复产品的研发,设计出针对上述出生缺陷的基于生物材料的一系列医疗器械产品,其中一些产品已经或者即将开展临床研究。

表2

阴道缺失或缺损的出生缺陷在每年出生婴儿中大约发生1万例左右。但是大多数患者在青少年性成熟时才被确诊。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重建阴道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使用不同体积的支具来制造穴道,另一种是用自体肠道的一部分来重建穴道,两种方法都会发生挛缩、黏连,患者需要长期带支具,在生活中常常有自卑、远离社交的倾向。根据人体阴道结构设计的原创性的双层结构的阴道重建胶原基质材料支架产品,一层将引导阴道上皮化,防止黏连,另外一层将引导肌肉组织再生与神经再生,既可以减少挛缩,又可以为患者带来感觉,减少带支具的不便,将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交信心。通过长期猪阴道缺损模型中的阴道重建研究,发现该阴道重建支架产品能有效引导上皮、肌肉组织及神经末梢的再生,该产品正在开展临床研究。

人体通过膈肌把胸腔和腹腔隔开,保障了腹腔内器官不对胸腔内的肺呼吸及心跳动带来干扰。新生儿膈疝是胎儿发育过程中膈肌出现缺陷。由于胸腔的负压,腹腔的器官就可能进入胸腔对婴儿肺的扩张带来影响,我国每年会有几千例新生儿膈疝发生,但大多在出生缺陷二期防控阶段被终止妊娠。随着新生儿医疗技术的发展,儿外科专家们发现,如果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进行手术,修复膈肌缺损,新生儿大概率可以生存和正常发育。根据膈肌结构设计的三层膈肌再生修复生物材料支架产品,目前正在动物模型中试验,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用来治疗新生儿膈疝,拯救成百上千的幼小生命。

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统计,我国每年新生儿约为1600万人,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接近100万例。近年来,随着“三胎”政策出台,产妇高龄、环境等因素对提升人口素质带来了新挑战,再生医学将在出生缺陷的组织器官修复、我国人口质量提高以及人口健康相关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医美行业的蓝海。医美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医学美容可分为手术类(重整形)和非手术类(轻医美)。我国非手术类医美市场规模在整体医美市场规模中占比较大(如图1所示)。美国2012年医学杂志统计数据显示,在非手术类医美中,无创或微创进行组织填充的注射美容占比为86%[5]。按材料来源及性质分类,当前注射填充剂基本可分为人工合成材料、生物性材料、自体移植物、干细胞和其他注射药物(如图2所示),其中基于生物材料的组织填充是医美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近年来,玻尿酸作为我国注射医美填充物市场份额最高的组织填充材料(如图3所示),造就了爱美客、华熙生物等多个市值超过千亿的制造企业。玻尿酸又名透明质酸,通过将玻尿酸注射到真皮浅层或者深层,可以帮助局部面部轮廓塑形、填充。玻尿酸代谢相对比较快,而且由于其较强的吸水性,细胞不易长入,故不能引导组织再生,玻尿酸填充整形几个月后往往需要重复注射。

表3

表4

表5

除了玻尿酸以外,不断有新的生物材料用于组织填充,如胶原蛋白材料、高分子微球以及近期受到关注的重组人胶原蛋白等。来源于动物的胶原蛋白具有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非常优秀的填充材料。由于高分子微球使用的材料是化学合成高分子,在体内降解较慢,填充时间可能比玻尿酸更长。新近进入医美领域的重组人胶原蛋白,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人的胶原蛋白的片段,由于达不到完整胶原蛋白超长分子及三螺旋的稳定结构蛋白特点,支撑组织的强度可能不够高,降解速度可能较快。总之,目前用于组织填充的医美产品主要还是通过组织的物理占位,往往需要重复填充。

随着对人的皮肤及其附件发育过程的深度理解,基于组织再生的再生医美正在实现。通过靶向引导皮下组织再生而不是简单填充,可以实现轮廓塑形;通过引导皮肤细胞的活性,可以有效提升皮肤的弹性;通过调控毛囊干细胞的活性,可以促进毛发再生;通过皮肤的完美再生,可以有效消除皮肤瘢痕。靶向组织再生技术将不断满足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

此外,医美不仅针对皮肤组织。整形医学涉及人体的多种组织,骨组织、软骨组织、肌腱组织、神经组织,以及血管组织等组织再生技术都是医美所需要的。骨组织及软骨组织的有效再生,对于轮廓整形至关重要。

持续进步的再生医学技术,将会源源不断用于满足人的美学重建,同时也将驰骋于医美经济这片浩瀚的蓝海。据艾瑞咨询数据,2020年,中国轻医美用户市场规模达到1520万人,市场规模为545亿元(如图1所示)。在医美行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医美用户还在同时向低年龄用户群和男性用户群扩展。

“人体4S店”正在变成现实。汽车4S店是一种集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 parts)、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为一体的汽车销售企业。在汽车4S店的获利中,整车销售、配件、维修的比例为2:1:4,维修服务获利是汽车获利的主要部分。笔者于2014年提出了“人体4S店”的概念(如图4所示)。人和汽车一样,也需要对每个“零部件”进行及时养护,预防出故障;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不断会有“零部件”出现问题,需要及时修理;当某些部件不能修复时,也需要更换。随着再生医学的技术突破及产品涌现,“人体4S店”提供的人体组织器官护理、维修乃至器官更换的服务将保障更多人健康地活到120岁。

表6

“人体4S店”的技术基础是不断进步的再生医学技术。再生医学的技术与产品将为人体的组织器官护理提供有效手段。例如,皮肤的及时修复可以防止皮肤的进一步损伤;关节的及时养护,可以避免年长后关节完全丧失功能;接触粉尘环境后及时进行肺的再生护理可以避免肺纤维化;眼睛的再生护理可以预防近视眼和老花眼;消化道的再生护理可以提升整个人体的生理机能。再生医学的技术与产品也可在人体组织器官受到损伤时进行及时修复。如果脊髓损伤在两周内能得到治疗,运动功能得以恢复的几率会大大提高;心梗以后及时引导心肌再生可以避免心衰;子宫内膜的及时再生修复可以避免人流手术可能导致的不孕不育;角膜的再生修复可以避免角膜损伤致盲;肌腱断裂后及时再生修复可以让运动员尽快返回运动场。以生物材料为核心的再生医学技术及产品将可以让所有人体组织器官损伤得以再生修复。

发育生物学指导下的基于生物材料、细胞与组织器官发育的关键信号分子等要素的体外组织器官制造是再生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中国科学院在2017年启动了“器官重建与制造”战略性先导专项。笔者所在团队承担了体外制造脊髓组织的任务。通过对人脊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微环境解析,我们初步完成了多种细胞的脊髓组织制造,在猴子脊髓损伤模型上初步证明了体外制造脊髓的生物学功能,2022年有望开展临床研究。人体组织器官的制造为未来人体组织器官替换提供了可能。

正在变成现实的“人体4S店”基于再生医学技术及产品,以护理店及临床机构群为形式,提供人体组织器官护理、修复、更换等服务,不仅可以显著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同时也将贡献更大的生物经济体量。

构建再生医学产业发展的微环境

组织器官再生的核心是重建再生的微环境。微环境可以提供组织再生需要的多种细胞并促进这些细胞生长、分化及形成组织器官的多种信号分子。同样,再生医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微环境。

国家政策鼓励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发展医药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与医药产业相比,再生医学产业处于幼年期,规模小,很多技术及相关法规都有待完善。但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再生医学产业快速发展也需要形成产业集群,从原料供应到临床服务的产业链,打造一个适合行业发展的微环境。

围绕再生医学产业集群建设,最为关键的是加速再生医学核心技术的转化。尽管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但与海外医药龙头企业相比,我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仍普遍偏低,部分原因还是由于国内企业研发基础弱、产出效率低。因此,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的转移转化及团队的引进可能更为重要。这需要地方政府着眼于未来,为再生医学产业量身定制配套的产业支撑政策。

第一,地方政府的再生医学产业基金是再生医学产业集群建设的资金保障。国内投资机构普遍缺乏国外投资机构的长线投资忍耐度,更偏好短平快项目或者成熟的项目。锦上添花对于再生医学这个新兴产业发展来说丝毫无益,再生医学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基金做更多雪中送炭的事情,确保襁褓中的初创企业能够正常发育和成长。面对初创的再生医学企业,政府产业基金应引领首轮投资,帮助企业尽快启动,待企业初具规模、产品管线清晰后,可以协助引进投资机构,引导企业进入高速发展轨道。

第二,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是再生医学集群发展创新与规范化发展的基础。再生医学产品设计不断创新,很多产品设计与应用没有现成的法规可依。因此,需要建立专业团队,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共同制定行业监管政策,创新产品的审评路径,让企业在再生医学产品研发过程中少走弯路,同时引导企业突破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思维瓶颈。

第三,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推动再生医学不断实现突破的核心力量。当前,再生医学缺乏产业化人才。作为产业集群建设的一部分,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可以极大助力再生医学产业的发展。因为再生医学是一个新兴行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以自主培养为主。培养方式既包括开办专业人才培训班,也可以与当地高校、技校或中专合作,定向培养再生医学人才,不断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

第四,高效的技术平台和专业且强有力的企业服务团队是再生医学产业集群发展的助推器。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团队、产品检验及注册服务团队可以在初创期为企业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同时也会显著提升企业产品研发效率。

以上是再生医学产业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大约8年前提出建立再生医学产业集群微环境的想法,近年来在不断同地方政府官员沟通过程中,该想法从不被理解到慢慢得到认可。再生医学产业集群发展不需要和数百个国家级医药产业园比规模,非常适合在二三线城市的高新区建设。基本要点是建立一个10亿元规模的再生医学产业基金;引进、孵化30~50家再生医学企业;建立一支专门团队来服务这批企业,覆盖从人才招引、培训,到知识产权、产品检验、产品注册,再到投资服务的全流程。30~50家良性发展的企业所形成的再生医学产业集群,将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再生医学产业高地。

注释

[1]《我国将提高重大烈性传染病应对能力 2025年生物经济总量有望达22万亿元》,央视网,https://news.cctv.com/2022/05/10/ARTIut2oTpI8FM8p9byPmDYI220510.shtml,2022年5月10日更新。

[2]李斌:《九问生物经济时代》,新华网,http://m.news.cn/gd/2022-05/14/c_1128648998.htm,2022年5月14日更新。

[3]Selvarajah, S. et al., "The Burden of Acute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Update", Journal of Neurotrauma, 2014, 31(3), pp. 228-238.

[4]任泽平团队:《泽平宏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五大趋势》,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528179636_114984,2022年3月8日更新。

[5]杨森等:《注射美容专家共识》,《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年第5期。

Bioeconomy Driven by Demand and Core Technolog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Bio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Dai Jianwu

Abstract: In the next 10 to 20 years, the size of bioeconomy is expected to reach $2 trillion to $4 trillion, nearly half of which will come from health care. Human health needs will guide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core biotechnology, and the latter will in turn continue to meet human health need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enerative medicine is to repair damaged tissues and organs by rebuilding regenerative microenvironment with biomaterials as the core and regenerative factors and stem cells as important elements. The continuous breakthrough of key technologie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is turning some incurable diseases into curable ones, further increasing the possibility in the repair of all human tissues and organs and even in vitro manufacturing. The "Human Body 4S Shop" with human tissue and organ care, repair and replacement as the main business is becoming a reality, which will bring more economic output than Automobile 4S Shop. To accele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re technology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microenvironment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which requires the formation of an industrial chain from raw materials to clinical services by creating industrial clusters, supplemented by support policies, industrial funds, professional training, regulatory policy research,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product testing and registration services.

Keywords: regenerative medicine, bioeconomy, tissue and organ repair, Human Body 4S Shop

责 编/陈璐颖

[责任编辑:包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