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社会发展正在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生物技术不断向医药、农业、化工、材料、能源等领域融入应用,生物产品和服务、生物安全保障需求受到空前关注,为更好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路径。我国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生物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由大转强的关键阶段。随着《“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重要部署的出台,我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生物技术创新,壮大生物支柱产业,强化生物安全保障,推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生物经济 生物安全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4.006
【作者简介】李晓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主要著作有《财政教育支出对中国家庭多维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研究》(论文)等。
引言
当今世界,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快速发展,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生物经济作为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全新经济形态,正在成为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提升的主力军。一般认为,生物经济以保护、开发、配置、使用生物资源并提供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覆盖医药工业、医疗器械、绿色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健康服务等诸多领域,涉及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国家安全等经济社会各个方面。[1]随着世界范围人口的增加、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特别是人们对生活品质及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尽快解决与食品、营养、健康、资源、环境相关的全球性问题,成为当前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伴随着生物技术持续进步、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高性价比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深入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生物经济发展为传统产业变革与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带来了新机遇,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实现更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新途径。[2]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生物经济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之后,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的全新发展阶段,当前时期正处于迈进生物经济时代的重要关口。[3]在生物经济时代,生物技术不但能够像其他几次科技革命一样改造自然世界,而且更加侧重对自然界生物、人类等物种本体的改造,引发对于生命本身认知的根本性变革。在生物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突出科学技术能够更多推动实现清洁美丽、绿色低碳、节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绿色发展方式。在生物经济时代,基因技术将重塑世界,广泛融入并颠覆农业、能源、材料等传统产业,生物资源与数据资源同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一样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4]
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大国竞争和战略布局的重要领域,特别是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国对生命科学的重视、对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对提高生物安全保障能力的急迫性都达到了空前高度。[5]全球已有数十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制定了生物经济战略或生物经济政策,力图抢先占据未来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美国致力于长期保持生物经济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出台了《国家生物经济蓝图》《保卫生物经济2020》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实施专项计划,加大政策扶持。[6]欧盟连续3年发布生物经济战略政策白皮书,提升欧洲国家研究和生产再生资源的能力,强调发展循环生物经济推进绿色协议目标达成。日本提出以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立国,力争到2030年建成世界最先进的生物经济社会。印度、韩国、俄罗斯等都发布了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的发展规划。[7]从目前区域布局来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较为先进的生物技术及生物产业集群,占据世界生物经济发展的引领地位,而中国、印度、新加坡等亚洲新兴国家正在积极实施政府扶持政策,推动形成新的全球生物技术产业中心。
发展生物经济的时代意义
生物经济加快拓展人类技术前沿。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正在由量变迈向质变,继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和完成人类基因组破译之后,合成生物、干细胞、基因组编辑技术以及精准医疗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基因测序成本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下降。生物科技不断实现以解析生命本质、技术交叉融合为特征的革命性突破,广泛融入到医学、农业、工业、环境、能源等各个领域,极大改变着包括健康、经济、军事、安全在内的人类现有生产生活模式,深刻影响着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基本认知和实践方向。例如,在可预见的未来,以创生、再生、仿生、强生、共生、制生、新生等为主题的生物科技革命有望系统性展开,[8]对于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等前沿问题将作出全新解答,有助于极大拓展人类文明现有的认知边界,有效提升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界生物界的能力,帮助人类及个体更好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
生物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生物创新技术大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商业应用的前景极富想象力,常常作为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宠儿,被迅速实现产业化、大规模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带动医药、农业、能源、生态、环保等许多行业实现转型升级,成为社会经济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新动力。世界各国在基因组学、脑与认知科学、合成生物学、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等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在生物安全、疫苗及治疗药物等方面研发和生产的巨大投入,客观上带动相关配套生物产业迅速扩张,推动了生物经济进入加速发展期。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规模始终保持以接近GDP平均增速2倍的速度增长。经合组织发布的《2030年生物经济:制定政策议程》报告认为,生物技术对工业、农业、卫生等三个部门的发展影响巨大,预计到2030年生物技术对全球GDP的贡献率将达到2.7%以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9]目前全球正在研发的新药和疗法近7000种,药品研发支出总额预计将达1820亿美元,2022年世界生物医药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260亿美元。[10]
生物经济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生物经济具有可持续、循环型等特征,不仅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而且在面对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重大挑战时,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可行选择和应对方案。[11]生物技术应用可以开发新的清洁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利用来自地表的当代生物质资源,替代已封存在地下的化石资源,实现新的生物能源消费模式,不仅有助于克服石油、天然气能源走向枯竭的困境,还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生物经济以现代生物工艺代替传统化学工艺,以制造生物材料、生物化学品等环境友好型产品代替传统工业品,促进了工业生产方式变革,生物制造产品比传统石化产品平均节能30%~50%,环境影响减少20%~60%,有利于保护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生物经济通过由植物基因等技术开展绿色革命、发展新型农业,促进食品、营养安全及生物产业融合,为农村创造新的就业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生物经济通过医药生物技术提高人类健康医疗特别是防治重大疾病与传染病的水平,通过环境生物技术全方位保护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帮助人类社会真正实现绿色发展。[12]
生物经济赋予国家安全治理新内涵。现代科技进步增强了人类对天然生物危害因子的操控能力,从生物恐怖活动、生物武器威胁,到重大传染病、微生物耐药和生物入侵,生物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非传统安全的特点。某些集团或个人为了追逐战略优势和经济利益,在生物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过程中刻意改造生物危害因子,不断推出新的生物危害形态。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神经科学等技术前沿拓展,转基因生物普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现象,以及生物资源跨境流动、生物技术跨境开发应用的争端,甚至基因编辑胚胎等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都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疫情起源和病毒源头追溯都难有定论,生物危害及演变逻辑更为复杂难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暴露出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应急体制机制方面的许多短板,原有的科技研发组织形式、科技应用监管模式、国防和国家安全体系等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全面提升生物领域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我国发展生物经济的现实基础与特殊优势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物经济的时代意义和发展趋势,及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大力促进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谋篇布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连续出台“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生物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10年,我国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生物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重点扶持。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生物经济”。2022年5月,我国公布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对生物经济作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成为我国生物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的里程碑。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生物经济各领域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我国已经成为生物经济大国,正在向生物经济强国迈进。
生物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第二大药品和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重要的药品研发服务贸易出口国。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报告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末期,我国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值规模近5万亿元,生物及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超过10万亿元。据工信部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医药工业实现营业收入近3.4万亿元,同比增长18.7%,生物药品制造、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制造等子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918亿元,增长113.8%。我国生物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形成研发、制造与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生物产业大国。
生物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生物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青蒿素实现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人工合成蛋白质等新技术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研发投入和专利论文数量大幅增长,目前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获批创新产品数量逐年快速递增,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屡创新高;产业创新持续活跃,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据2022年国家发改委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
生物经济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物技术研发和制造环节加速集聚,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2022年国家发改委相关数据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培育了约80%的上市企业、90%的国家一类新药、85%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品,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生物产业较发达地区加快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结合自身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正在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生物经济区域布局。
生物安全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我国生物安全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根本立场,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扎实落地,不断提升生物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能力。2020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在法律层面对生物安全内涵、防控体制、重点领域安全等作了规定。生物安全政策体系不断健全,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持续加强,生物风险的研判、预警和应对日益完善,特别是高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制度优势。
我国生物经济基础良好、发展的潜力巨大,具备成为生物经济强国的特殊优势。一是医疗和临床数据资源庞大。我国人口众多、医疗需求大,据《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三甲医院达800家,年诊疗人次超过30亿,为生物医药研发和应用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条件和机会空间。二是生物样本资源丰富多样。我国生物物种超过11万个,哺乳动物总数居全球第一,特有内陆鱼类近千种,高等植物物种约占全球十分之一。三是国内市场空间广阔。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高收入群体对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生态环境等有着更高质量和更加绿色的要求,医疗、健康、保健等领域的生产和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13]四是专业人才资源优势明显。我国医学、药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齐备、人才众多,为生物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大规模、高层次的人才供给。五是具备发展生物经济的制度优势。我国新型举国体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生物科技前沿公关、生物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生物安全保障等方面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最大限度推动生物经济发展。[14]但也要看到,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各国围绕生物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和新型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我国生物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例如,生物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仍面临“卡脖子”,关键领域如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生物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生物领域产学研与市场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仍不完善,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数量不多,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尚不完备,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存在不足,等等。只有加快解决妨碍生物经济发展的各类制约因素,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推动我国生物经济尽快实现由大转强。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生物经济发展与全球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形成重大历史性交汇。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生物经济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科技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促进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培育新动能、壮大新产业、发展新经济的重要举措,对占据战略先机、实现弯道超车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要求五年内实现“5个新”: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生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生物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高,区域性创新高地与产业集群的数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更加广泛惠及人民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基本建成国家主导、防控兼备、多元立体、机制顺畅、基础扎实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生物领域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更加优越,生物技术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审评审批、市场准入、产品定价、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15]
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生物经济领域技术创新。生物科学和技术是生物经济的基础,生物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坚实厚重的科学根基。发展生物经济必须面向生命科学领域的世界科技前沿水平,加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安全全方位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夯实生物经济的技术创新基础,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按照“四个面向”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补齐生物医药、高端器械、生物能源、生物安全等短板,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要加快打造生物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重点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超前部署引领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企业既有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创新龙头企业,培育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完善相应的市场机制,建立产用联合体,壮大新型创新力量。要完善技术创新区域布局,在产业集聚区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提升行动,打造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要深化生物经济创新合作,鼓励国内科研机构主动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厚植未来竞争的技术先发优势,加快推动生物经济创新发展。
聚焦需求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生物经济为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要继续发展好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技术服务等重点产业。同时,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在“医”“食”“美”“安”等方面的新需求,重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药健康领域,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领域,面向环境友好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和确保国家安全的生物安全领域。立足我国市场规模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培育生物领域的行业龙头,打造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企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集群,加快生物技术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信息等产业,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培育生物健康产业,要推动基因检测、生物遗传等先进技术与疾病预防深度融合,推动生物技术与精密机械、新型材料、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推动基因组编辑、微流控芯片、细胞制备自动化等先进技术与生物药研发融合。培育生物农业产业,要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促进前沿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融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培育生物能源和环保产业,要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剂,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培育生物信息产业,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和健康大数据资源,深化生物技术在健康领域科研、培训、诊疗、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健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体系,规范生物资源安全共享,形成生物资源安全保护、有效开发、科学利用的长效机制,提高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为医药、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发展提供扎实基础。强化生物资源监管能力,开展生物资源全面普查,制定完善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目录,完善生物资源数据库和生物资源信息预警机制建设,夯实生物资源保护技术基础。建立健全生物资源科学评价体系,建设生物资源利用平台有效发挥支撑作用。规范生物资源整合共享,统筹建设生物数据中心、保藏中心、基因库、细胞库等战略资源平台,建立国家生物资源共享体系,推进生物资源受控共享和安全交换,实现生物数据资源统一交汇共享,确保生物资源有效保护利用。
筑牢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盯生物安全领域有关热点和风险点,健全防控机制、细化防范举措、密切跟踪研究、强化安全预警,全面提升生物安全事件和重大疫情的应对处置能力。要严格生物技术研发应用监管,加强生物实验室管理,严格科研项目伦理审查和科学家道德教育。要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依法依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物育种、生物制药等领域产业化应用。要把优秀传统理念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绿色防控技术和模式,协同规范抗菌药物使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织牢织密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网络,重点加强基层监测站点建设,快速感知识别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动植物疫情、微生物耐药性、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等风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要建立健全重大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和能力储备,实行积极防御。
优化创新制度环境,推动生物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生物经济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依赖于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市场经济土壤,我国需要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从生物资源、生物技术的保护、开发、应用的供需两端同时入手,破除不利于生物经济繁荣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持续激发生物技术企业活力和创新力;坚持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的体制机制,组建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发队伍,创造良好的科研和创业就业环境;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生物技术产品生产、流通和使用各个环节的政策环境,构建有利于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深化生物经济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市场准入条件和规则,深化招标采购和定价制度改革,提高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期性。提升政策和制度供给水平,聚焦生物产业相关行业监管、要素流动、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先行先试一批改革举措并适时推广至全国。推动经济领域扩大开放,积极引进高端生物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生物医药、疫苗、检测试剂、医疗器械等企业走出去,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化国际合作机制,在生物经济有关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16]
相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加速构建生物经济核心竞争优势,持续壮大生物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维贫困视阈下财政支出减贫的作用机制和动态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9BJY229]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QHZX01、20YQ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美]理查德·W·奥利弗:《即将到来的生物科技时代:全面揭示生物物质时代的新经济法则》,曹国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3~64页。
[2]曹瑄玮:《发挥生物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价值》,《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年第8期。
[3]姜江:《生物经济发展新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经济纵横》,2020年第3期。
[4]王昌林、韩祺:《生物产业:将生物经济加速打造成重要的新经济形态》,《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年第1期。
[5]叶楠:《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启示》,《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9期。
[6]周肇光:《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生物经济研究文献的分析》,《管理学刊》,2015年第5期。
[7]刘冲、邓门佳:《新兴生物技术发展对大国竞争与全球治理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20年第6期。
[8]王小理:《生物安全时代:新生物科技变革与国家安全治理》,《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4期。
[9]OECD International Futures Project, "The Bioeconomy to 2030: Designing A Policy Agenda Main Findings and Policy Conclusions", 2009.
[10]中国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生物制药行业风险投资分析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2022年3月,https://www.chinairn.com/report/20220318/113642192.html。
[11]曾燕:《前瞻布局生物经济,助推成都实现碳中和目标》,《生物经济》,2021年第5期。
[12]邓心安:《生物经济:挑战与对策》,《科技中国》,2018年第10期。
[1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19》,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年,第80~81页。
[14]李嘉、纪玉山、马兰青、王有年:《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1期。
[15]《“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2022年5月10日,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2205/t20220510_1324436_ext.html。
[16]贺春禄:《中国生物经济将迎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高科技与产业化》,2020年第10期。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Bioeconomy in China
Li Xiaoji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entering the era of bioeconomy, and biotechnology is continuously being integrated into medicine, agriculture, chemical industry, materials, energy, etc. The demand for biologic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biosafety protection has receiv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worldwide, providing a new path to addressing major challenges in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rich and diverse biological resources, China is witnessing rapid development of its biological industry, and has become a major bioeconomy.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s a key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ioeconomy from being large to being strong. With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Bio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will proceed from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approach,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further strengthen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e biological pillar industries, strengthen biosecurit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ioeconomy. These efforts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building of a healthy, beautiful and peaceful China, and to China's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bioeconomy, biosaf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责 编/肖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