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咏燕,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 石小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暑假为大学生集中开启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大课堂,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五彩”社会大课堂中感应时代脉搏,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政课的实践性。
寻根中国红,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不平等的世界,中国的先进分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鲜血、汗水和钢铁般的意志寻找到了摆脱贫穷、落后、被掠夺的道路,因此我们才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老师在课堂上讲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暑假带学生们目睹先烈们的足迹和遗物,他们就更容易明白“何以中国”,传承好红色基因。譬如,2022年全国大学生延安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如火如荼,全国高校100支大学生实践团队分批在延安市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一件件红色文物、一个个“红色地标”、一堂堂生动的党史课,撬动了青年学生的情感脉搏,写下一笔笔有力的“理想信念中国红”。
深植泥土黄,助力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牛耕人拉的传统农业到机艺融合的现代农业;从手提肩挑到自来水进屋;从网络普及到快递进村……中国农业把“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纪之问拉直成大写的惊叹号: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一切何以发生?为什么会有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带着问题而来,譬如,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谱写新村”实践队在福建省福安市传统古村落访农户、察农情,深刻认识到农业是有前途的产业,乡村振兴更需要大学生的参与,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好引导青年学生建功立业于黄土地。
点燃希望绿,打开儿童新视野。暑假要让孩子“爱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家长带孩子去锻炼、去旅行、去博物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健身、健心、健脑。而山里的孩子更加渴望外面的世界,暑期来临就在翘首期盼着“大学生小老师”的到来。这些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不仅教授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会玩儿”:通过网络等形式打开儿童新视野。譬如,武汉纺织大学青春工程队将3D打印技术以及VR眼镜带入黄冈市罗田县胜利镇,让孩子们切实感受科技的魅力。武汉工程大学“梦想绽放·赤壁支教”实践团为爱接力,在赤壁镇中学支教已经坚持了八年。这些“永恒瞬间”,为孩子播种下绿色的希望,为乡村公益事业贡献了一份青春之力。
挖潜专业蓝,致力知行合一。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书本理论知识的效果,育才育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是社会实践的又一个特色。譬如,武汉学院的“Gan”碳号志愿宣讲队自5月中旬以来,开展了“趣味知识趣味讲,武院学子懂核能”“祖国的花朵向阳开,能源发展在未来”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渔悦长江”暑期社会实践队联合北京林业大学“水柏枝”生态调研团队寻“山”问“水“,赴一场生态之约,同学们表示,“一江碧水绿,两岸春风急。守护一江碧水,我们都是长江大保护的实践者与见证者。”
触摸非遗金,弘扬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很多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需要传承和弘扬,才能让它们永远焕发金色光芒。为了解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与发展情况,探索非遗文化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武汉东湖学院“筑梦经济人2022”实践队开展了以“非遗文化传承有道”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前往神农架林区探访“堂纺叠绣”的前世今生。大学生零距离触摸非遗,并尽力探寻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可以用实际行动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触摸时代脉搏的途径,更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炎炎夏日里,实践在全国各地“五彩”社会大课堂的大学生注定收获信念、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