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想建党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绣花”功夫

作者:蔡青竹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下足“绣花”功夫,既需用心用情、勤勤恳恳,还需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绣花”为喻,强调各项工作都要精准施策,抓准、做细。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探索善治之道。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城市治理,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绝非一日之功。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都离不开精细化的城市治理。大城市的现代治理,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又无微不至。用到“绣花”的比喻,强调的就是一种城市治理的“微操技术”,思路要清,眼神要准,活更要细,针针都要绣在实处。“绣”的功夫到位了,城市的运行才能更顺畅、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幸福。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同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会议特别指出,要用“绣花”的功夫实施精准扶贫,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脱贫攻坚工作,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攻坚克难,最怕花拳绣腿、光说不练,最需细针密缝、抓铁有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将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部署,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事实证明,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是卓有成效的。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历史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将“绣花”功夫成于细、贵在精、重在恒的精髓融于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之中,既能彰显一方情怀、传承历史文脉,同时也有利于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培育地方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崇高精神,既凸显了历史记忆与地方特色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中的关键作用,又强调了“绣花”功夫作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与方法,为建设现代宜居之城、正确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