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共同富裕的文化逻辑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内嵌着中华民族追求繁荣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演进发展,涵育着共同富裕的价值源流、精神动力和实践基础,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深厚的力量支撑。

【关键词】共同富裕 美好生活 文化逻辑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其以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基调和底蕴,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文化逻辑。共同富裕的文化逻辑蕴含了共同富裕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的文化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演变,厚植着共同富裕的文化根脉,形塑着促进共同富裕的文化力量,塑造着共同富裕的实践发展,为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基础、更持久、更深厚的力量支撑。

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共同富裕的价值源流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图景映照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禀赋,孕育了中华民族社会生活赖以维系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根源性的共同观念,涵育了中华民族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源流,为我们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内源性可能。

以民为本思想浸润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西周统治者总结夏朝衰亡之教训,强调“民”在国家治理中的现实意义,告诫子孙修德、敬德以“保民”。周公旦提倡“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保惠于庶民”(《尚书·无逸》),凸显了体恤人民、施惠于民,关心和重视改善人民生活的情感态度。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发展格局中,民本思想熠熠生辉。管子主张“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认为富以养民是治国的首要任务。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等,倡导规定百姓产业,征税有定制,为百姓生产提供基本条件。“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荀子·富国》)的主张,体现出利民、富民的为民情怀。古语“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辨析了民富与国富的逻辑关系。秦后到清末,民本思想愈益丰富发展。贾谊“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新书·大政上》)的观点,表达了物质利民、爱民忧民之心。循史而察,中华文化涵盖了富民、利民、养民的思想观念,其不断延伸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神资源。

“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映照着中华儿女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回顾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大同”“小康”社会构想体现出无数志士仁人对美好家国的期盼。《礼记·礼运》勾勒出“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状态,表达了儒家对“天下为公”理想社会的追求。《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从关注物质层面的需求到观照人民发展权益,描绘了小康社会的理想蓝图。尽管“大同”“小康”等构想在当时有其历史局限,但仍成为引领无数仁人志士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康有为“人人皆教养于公产,而不恃私产,人人即多私产,亦当分之于公产焉”(《礼运注》)的平等富足理想,孙中山先生“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①的民有、民治、民享政治理想,等等,凸显出对于实现全民所有制、反对贫富差距悬殊的经济发展、互助和谐的社会生活的不懈求索。历史地看,中华文化中体现的对人民劳苦的体察、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谐社会的构想,积淀发展为镌刻在中华民族性格中的文化基因,形塑着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价值追求和意义建构,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共同富裕的民族心理和价值目标。

“和合”理念涵育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支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理念融入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体现在国家治理的各维度,表达了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在人际维度,“和合”理念包含“致中和”(《中庸》)的修养之道,涵盖“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处事之道。在人与自然维度,“和合”理念包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的自然之律,涵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在国家维度,“和合”理念包含“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涵盖“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资治通鉴·唐纪九》)的民族策略。本质上,“和合”理念承认具体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人类价值追求的普同性和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共通性,内在支撑人类在日益紧密的交往关系中谋求安全、企望和平、向往繁荣的美好愿景,内蕴了共同富裕的价值根源。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凝聚“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需要“和合”理念提供价值支撑,在主体维度,倡导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合作共赢;在内容维度,推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在时间维度,处理好发展速度、发展阶段、发展进程的相互关系;在空间维度,推进国内国际、城乡区域、民族地区合力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文化力量:革命文化淬炼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深具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中铸就的革命文化,赓续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延伸发展,锤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彰显了党持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和精神品格。

伟大革命锻造了坚强有力的党,为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保证。第一,革命文化涵蕴中国共产党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保障共同富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革命文化生成于革命实践的发展进程。从党的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指出,社会主义“是为社会福利而提倡的社会主义,不是为个人福利而提倡的社会主义”②,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提出生产资料社会公有的目标追求,再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开始探索人民富裕的实现路径,认为集体互助的合作社是人民群众“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始终将不懈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嵌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现实践履中。第二,革命文化淬炼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接续奋斗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供给精神力量。在物资极度匮乏的革命战争年代,党将革命斗争、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解决土地问题以发展生产。在曲折艰辛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进行“一化三改”,在1956年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先富带动后富,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有序推动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我们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作出一系列规划部署,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④,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⑤,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奋进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乘势而上、砥砺前行,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神之魂。理想信念作为革命文化的价值内核,熔铸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标识,从信仰层面深度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价值准则和行动追求。第一,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精神支柱。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内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建立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内嵌于中国共产党追求理想信念的历史进程之中,体现出真理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实践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支撑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奋斗、为实现人民利益舍身忘我。第二,理想信念坚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决定实践方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筑牢理想信念,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就是要激励广大党员厚植崇高理想,锤炼思想修养、政治品格、道德品质,把个人理想和家庭幸福融入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伟业之中,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当中,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程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团结奋斗铸就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力量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⑥党和人民依靠团结奋斗从辉煌历史中走来,也将依靠团结奋斗走向未来。第一,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指引共同富裕的前进路向。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紧紧围绕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英勇奋进,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达成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第二,团结奋斗依靠人民群众迸发的创造伟力,铸造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力量之源。发扬团结奋斗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切人民群众需求,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改善,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共同富裕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等靠要”“躺平”“内卷”“佛系”都不能实现共同富裕。

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共同富裕的实践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内容。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其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等等,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导。面临“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复杂环境,为共同富裕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实践指引,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系统把握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共识。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凸显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诉求和精神追求,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广泛凝聚力,能够缓和社会价值冲突,凝聚社会共识。从共同富裕的内容构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立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之上,是明显区别于西方“单向度”追求经济发展的富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是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诉求。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对三次分配的思想道德调节作用。作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思路,三次分配主要通过慈善事业、社会捐助、志愿服务等途径,实现对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众的帮扶和支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共识,发挥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力量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利于抵制“个人至上”“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倡导个体积极主动投入三次分配的道义实践。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龚安静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0ZDA020)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孙中山:《三民主义》,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198页。

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8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2页。

④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2—23页。

⑥习近平:《在二〇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1月31日。

责编/贾娜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