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公司治理 > 正文

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

[摘要] 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价值,在于说明中国企业为什么能够成功,并指导中国企业实现对西方企业的赶超。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体系,面临阐明西方管理学范式在中国的适用性,揭示中国管理理论的社会属性,提升中国管理话语权等挑战。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创新重点关注坚持党的领导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企业创新管理以及共同富裕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 企业管理理论;中国特色;挑战;创新点

[中图分类号] C9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9-0040-04

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提升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途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是基于西方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有效提升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价值

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数量增长情况,直观反映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第一份全球性的500强企业排行榜,中国只有3家企业上榜。而到2021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上榜的中国企业数量达143家。美国有122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上榜数量比美国多21家,已是连续两年超过美国居于榜首。上榜的中国企业不仅数量优势扩大,而且企业经营状况在横向对比中也持续提升。在肯定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已居全球第一,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上榜企业相比,中国上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1985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谈“七五”计划时指出:“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

企业管理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归纳中国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进而指导和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变得更加优秀,是这个体系转换为有效实践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和企业管理者认识到:西方的管理理论难以完全解释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国管理学界需要在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企业管理实践,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这套理论是对“中国企业为什么成功”的总结和阐释,对于推动中国涌现更多的世界级企业,帮助中国企业不断缩小与西方优秀企业的差距,乃至赶超西方优秀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企业管理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将西方管理理论套用到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忽视了中国国情,僵硬且不切实际;受西方管理研究范式影响,过度追求物理研究范式,推崇定量研究与数据模型,做出的研究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难以发现成功实践背后的逻辑和规律;过度庸俗化地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管理的意义,而非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企业管理理论;对中国企业成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做得不够,对优秀企业家和管理者心路历程与行为特点的研究不够充分,难以为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提供充分的素材支撑等。

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体系面临的挑战

西方管理科学的研究范式是否适合中国?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主要是以西方企业经营实践为基础构建的,但却将其宣扬为管理活动中蕴含的一般原理。在研究方法上以大样本统计学作为研究范式,但这种范式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可靠性却被误解或忽视。目前主流的零假设统计检验是许多定量实证研究的核心,但最近的研究对零假设统计检验相关的许多问题和制度背景提出了质疑。原因是这些研究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展开的,结果未必可以复制。英国《自然》杂志的一项调研表明,在被调查的1576名研究人员中,超过70%的研究人员曾试图复制另一个科学家的实验但以失败告终,超过一半的研究人员无法复制自己的实验。相同管理问题的环境背景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不同。所以,应该鼓励同一问题在不同环境中的对比研究,充分体现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管理方式差异,而不只是像西方管理学那样强调研究结果的可复制性。因此,要高度重视不同环境对于管理方式的影响,对相同管理问题在中西方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对比研究,提炼适合中国环境的管理规律,发现管理规律的共性和个性差异。

如何体现中国管理理论的社会属性?管理理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其中心问题是“为谁管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占据主导性的力量,管理活动主要服务于为资本家赚取最多利润的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利用资本,又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自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西方学者通过科学方法建立了管理学体系,对于研究过程和结果都强调通过数据进行验证。过分强调数据验证,限制了管理研究对于人性的观察和探索。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艺术性的体现,也是最不适宜量化的部分。西方管理比较擅长对于“物”的管理,对于“人”的管理相对不足,而这恰恰是东方管理的优势。虽然我国企业在组织形式上借鉴的是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但在管理手段上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精神核心,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场景,灵活运用“和为贵”“中庸”“德治”等传统思想。片面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忽视管理的社会属性,会限制对中国企业管理问题的细致研究。我们要在借鉴西方管理理论重视对管理自然属性研究的同时,重点揭示中国管理理论的社会属性。

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话语权?在西方学者看来,管理就是企业管理。通过研究西方企业的发展历程,西方学者创立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为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得到广泛认可。这套理论体系是基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总结,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树大根深,西方学者掌握了话语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效能。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和政治政策则导致了西方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失败,让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国式管理在此极端环境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充分说明中国式管理的优势和价值。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需要向世界贡献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实现领导和管理引领。企业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理论体系中发展最快、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其他领域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中国学者应该立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规律,向世界贡献中国的企业管理智慧。

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的关键创新点

管理学本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们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必须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结合。党章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召开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推动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得到根本加强。对于非公企业而言,如何把党的建设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融合,引导企业按规律、按规矩办事,让非公企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和空间,是一个亟待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关键是以党建推动发展,实现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双赢。这是我们做好非公企业党建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不同特色的企业管理方式。西方文化具有理性主义的传统,追求普遍化的规律,主张“主客二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契约关系,讲究的是法理情。中国长期以来是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让中华文化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人的关系讲究的是情理法,人情在中国的人际关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就是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经营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日本企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形成适合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如涩泽荣一的“论语加算盘”说、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理念等。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中国企业文化培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中国制度环境与中国企业非市场战略。西方国家信奉的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认为干预最少的政府便是最好的政府。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经济体制的不同,决定了我国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不同于西方国家。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所面对的非市场环境上。非市场环境包括社会公众、媒体、政府、公共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非市场战略是在非市场环境下通过创造价值提升企业整体绩效的协调行动。西方主流的战略管理理论主要建立在市场体制的基础上,国情决定了我国管理学界在非市场战略研究方面更有优势。我们需要分析具体公共事项对企业非市场战略的影响,从而识别驱动企业非市场行为的因果机制;需要分析企业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的有效整合问题等。研究中国企业的非市场战略,对于帮助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企业创新管理。我国确立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大战略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显然,面对外部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因循守旧的管理范式已经无法引导中国企业走向未来,中国企业必须加强创新管理,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打压,促使中国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牢牢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共同富裕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也是财富分配的重要环节。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除了要为股东创造价值、承担对债权人和消费者的相关经济责任外,还要承担社会公益、环境保护、员工权益等社会责任。在西方经济学中,由“理性人”所构成的企业,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利润最大化,企业战略以创造和追求利润为主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更多是一种营销宣传的方式,是获取更多利润的辅助工具。而在中国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从利润创造者演变成利润创造者和社会责任承担者。在新的定位下,企业有了新的内涵,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如何设计支持和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体系,如何促使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嵌入企业战略并有效执行,如何促使企业在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前程锦绣,道阻且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不负韶华,勇担使命,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的美好明天。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众创空间培育机制及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8AGL0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永贵、汪寿阳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J].管理世界,2021,(6).

(作者简介:卫武,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MBA中心主任;陈正熙,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