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读书 > 正文

《走向振兴的中国村庄》:为村庄立传 为历史存照

《走向振兴的中国村庄》:韩长赋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

村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传承。中国村庄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乡村振兴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蓬勃兴起。未来,乡村有无限可能。

在中国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村庄是最平凡不过的微观单元。从北方到南方、从内地到沿海、从山区到平原,一个个村庄依形就势、自然生发,又在滚滚向前的历史大潮中持守与变迁。今天的村庄和身处其中的人们,正在经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伴随新的机遇涌现,不断有新的村庄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往昔“地无三尺平”的落后小山村,今天吃上了“生态饭”,富了起来;曾经地处近郊、人均耕地较少的村庄,如今交通便利成为最大的优势;以往气候条件只能种特色小品种,因为有了电商,再小众的品种也有人追捧。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持续而深远地影响着、拉动着乡村的发展。而乡村内部,也正在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踏着全面振兴的铿锵鼓点,乡村开始了新一轮的奔跑与嬗变。

有必要在此时,认真看看这些平凡的村庄,以真实的书写为它们立传。这不仅是乡村振兴宏观叙事的必要补充,是一个重要时代切面的写实记录,也是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珍贵存照。

村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传承。时间的河流带走无数悲欢离合,沉积下的伦理、规范、习俗,在记忆里物化为一片青瓦、一棵古树、一畈农田。他们南迁了上千年,仍称“客家人”,在一座座形制特异的土楼里,抱守着自己的语言风俗;他们“走西口”走出上千里,又经过多少代的繁衍,仍携带着关于故乡的基因密码——山西大槐树……每一座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村庄承载的历史像是一本厚重的书,读懂这本书,不仅可以知晓“我们从哪里来”,还能更加明了“我们要往哪里去”。

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走过了浩荡历史,村庄又迎来一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大地上的平凡村庄开启新的征程。你可以看到,“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使海岛古村找回了茂盛的植被和清新的空气;你可以听到,特色产业让山野村落响起久违的音乐声;你也可以亲身体验到,乡村旅游让长期封闭的偏远村寨成了四海宾客远方的家。当然,乡村振兴不仅是村里人的事,也是城里人的事,是全社会的事;破解乡村发展难题不仅要从村里找答案,也要从城里找答案,从城乡融合中找答案。

村庄,是亿万农民生长于斯的家园。“村庄”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糅合了生存与生活、历史与未来、个人与宗族的人文概念。乡村是人的村庄,是安身立命的生存条件,是世代相承的文化赓续,是同宗同源的精神凝聚。乡村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同村庄塑造出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节奏、文化传统、饮食习惯,也衍生出农民对乡村发展的不同需求。也只有这样,村庄才能既齐头并进又各有各的鲜明特色,既享受现代化便利又顺应乡村肌理,既融入现代文明又保有历史痕迹,如此,村庄才能真正成为“小而美”的家园。

中国村庄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乡村振兴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蓬勃兴起。未来,乡村有无限可能。

《走向振兴的中国村庄》一书记录的35个村庄分布在不同行政区划、不同地形地貌上,建村年代、历史成因也各自不同。这里大多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村庄,对它们的讲述也没有溢美或贬低,真实地记录,真诚地讲述,尽力还原村庄的样貌。

也许,正是因为平凡而真实,这些村庄所经历的,也是中国大多数村庄正在经历的。记录这些村庄,可以让后来人更为客观地了解当下农村的大致轮廓,更为真实地感知振兴中的中国村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一个大事件,从中国现代化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一个村庄的创业史、变迁史,具体记录农村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时的模样,呈给今人,留给后人。

(此文为《走向振兴的中国村庄》序言,本版有删节。)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