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随着G9256次复兴号动车组从杭州火车西站首发驶上合杭高铁湖杭段(湖杭铁路),标志着杭州西站正式开通运营。
据了解,杭州西站是合杭高铁沿线最大的车站,是“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和杭州亚运会重要交通保障工程。杭州西站总建筑面积约51.2万平方米,其中站房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站场规模为11台20线。经过中铁建工近两年半的施工建设,杭州西站作为“站城融合”新样本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铁建工建设者登上高铁庆祝杭州西站开通
候车厅高大通透,旅客体验更加舒适
杭州西站站房整体造型以“云”为形象,象征着杭州高度发达互联网信息新经济,呼应杭州独有的山水格局,又展现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科技精神。
杭州西站共9层,分为地下4层和地上5层。其中,地上一层为高铁出站层和综合交通设施层,地上二层为快速出站和城市服务设施层。站台层和高架候车室、高架落客平台则是在地上三层和四层。地上五层有城市空中步行景观连廊和候车室及商业夹层。
行走在杭州西站候车大厅,高大宽敞、通透明亮的空间让旅客倍感愉悦。这得益于中铁建工建设者打造的大跨度钢结构站房及其无柱空间,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为杭州西站站房“盖帽子”。
杭州西站屋盖长326米、宽245米,面积相当于11个标准足球场,钢结构总重量约1.3万吨,如同一片硕大的云朵。为了让这个“云朵”升到空中,中铁建工采用了“分区旋转+整体提升”方案,即划分南、中、北区域,使用液压旋转提升工艺工法进行3次提升,再合拢为整体,再整体提升到位。中铁建工项目团队过程中采用了数字软件进行深化建模,同时提升过程中每个点位都设置了能够及时警示的感应点,确保旋转、对接、提升精确无误。
中铁建工建设者在杭州西站开通现场
杭州西站钢屋盖覆盖下的候车大厅无柱空间面最大跨度78米。中铁建工在钢屋盖施工上采用了桁架和网架组合的结构,无柱空间上方的中部十字形区域为桁架结构,其余区域为网架结构。通过建设者的智慧,在增大无柱空间的同时,又减少了对站房钢屋盖承重的影响。
抬头仰望,杭州西站站房标志性的十字天窗,镶嵌在房顶白色穿孔铝板正中,自然光从天窗中倾泻而下、拥抱旅客。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常务副指挥长杜理强介绍:“候车大厅的天窗也有‘黑科技’的加持。我们中铁建工项目团队在十字天窗的玻璃下安装上一层透光遮阳膜,这样阳光就不是直射,而是通过漫反射遍布候车厅。”
杭州西站屋面吊顶穿孔板具有类似雪花叠加的纹理,四个象限区域也采用双曲面雕花穿孔铝板形成四朵白云。候车大厅高耸的立柱下粗上细,如同帆船的桅杆,让屋顶像云一样飘浮起来。随处可见的流线曲面形体倍显科技感、未来感,整个候车大厅如同漂浮在云上一般轻盈通透,绝不会让旅客有丝毫压抑之感。
“云谷”飞架东西,交通组织更加便捷
“杭州西站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站城融合’,城市与车站没有截然的界限,没有割裂的阻碍。”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党工委书记林航介绍,“让‘站与城’之间的交通组织与衔接更加融合、流畅,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
杭州西站是我国首座采用站场拉开、中部进站模式的铁路站房。传统高铁站把站台和轨道聚拢在一起,杭州西站则把湖杭场、杭临绩场中间拉开一个空场,形成杭州西站的“云谷”。所谓“云谷”,是杭州西站连接东西向内部的交通系统,纵向上串联起杭州西站的地铁层、广场层、站台层和候车层。
杭州西站外景
旅客既可以乘出租车或私家车到四层落客平台进站候车,也可以从地下一层的地铁出口或地上一层进站口进入城市通廊后,借助通过“云谷”中“云路”(杭州西站快速进站系统),乘自动扶梯进入候车厅。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常务副指挥长杜理强介绍:“在‘云谷’‘云路’的辅助下,旅客不用再横跨整个候车层前往检票,极大缩减了步行距离,解决了易迷路、进站远等问题。东西向的’云谷’和南北向的城市通廊组成的十字通廊也让站内交通更加便捷。”
“云谷”采用双曲面幕墙,其中玻璃幕墙面积约5000平方米,铝板幕墙约18000平方米。双曲弧度大、面积广、工艺非常复杂。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副指挥长曾祥龙表示:“杭州西站的‘云’是杭州互联网信息新经济的象征,在这朵‘云’中工作的中铁建工建设者也采用信息技术去攻克难题。”中铁建工项目团队采用三维扫描,建立包括“云谷”在内的杭州西站尺寸结构信息模型,比照三维模型来进行下料和施工。
作为“云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超长跨层自动扶梯的设置在国内铁路站房中极为罕见。中铁建工建设者在杭州西站地上一层和地上四层的候车大厅之间安装的两部自动扶梯,长50米,提升高度24.1米。旅客乘坐该自动扶梯仅需两分钟就可以直接从地面抵达四层的高架候车大厅。
然而,在空间有限的站房内架设如此长的“云谷”却并非易事。地上一层到候车厅垂直落差高,自动扶梯体积和重量大,头部重量12吨、中间段8吨,施工作业空间相对狭小,运输和吊装都极为困难。在不影响相邻空间装修的情况下,吊装时,中铁建工项目团队将每部扶梯被分成7段,指挥100吨、70吨、35吨吊车和两台50吨吊车组成“五虎上将”小心翼翼进入指定位置进行吊装作业。据统计,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团队在站内共计安装了180台自动扶梯和53部垂直电梯,助力旅客在场站内部快速流动。
通过建设者的智慧和努力,杭州西站“站场拉开、中部进站”的创新模式和“云谷”“云路”的独特结构,大幅减少了人们步行的距离,带来了从城市到车站的高效进站换乘体验,解决了站与城复杂的交通组织。
云城连接未来,站城关系更加紧密
2020年10月15日,杭州云城建设推进大会召开,云城概念规划正式发布,一座新城横空出世,迅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杭州云城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纵深拓展腹地,周边高校、实验室、科技企业等科技引擎和创新资源云集。它以杭州西站为核心,集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杭州新地标、城西CBD、高端人才聚集地、高品质未来社区等复合功能为一体,打造未来城市。杭州西站不仅承担着云城交通枢纽核心的重任,还必须承担打造城市多功能集聚核心、激活周边商业商务发展的使命。
杭州西站交通枢纽除了传统车站的站房、广场等功能区域,雨棚上方四角还开发了四栋TOD建筑,北广场规划建设了4座超高层建筑,南区站城综合体项目由2座超高层建筑、2座公寓楼和“云门”造型的钢结构建筑以及地下室组成。
杭州西站候车大厅
“杭州西站是全国首例实施雨棚上盖开发的铁路站房。”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副指挥长曾祥龙介绍。“以杭州西站为代表的铁路车站引入了更多城市功能,成为以交通为中心的城市综合体。”
杭州西站雨棚上盖综合开发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7亩,规划业态包括商业、办公、酒店及其他交通设施。据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雨棚上盖综合开发项目经理刘捷介绍:“雨棚上盖工程承载着市会客厅的社交属性。”作为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合作开发的标杆项目,杭州西站雨棚上盖综合开发项目、杭州西站站房通过立体交通系统“全域互联、无缝接驳”。雨棚上盖工程可通过杭州西站联通系统,直达站内商服空间、城际铁路联通空间以及轨道交通接驳空间。据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总工程师郑明介绍:“从出站到雨棚上盖,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旅客下车就可以无缝入住酒店休憩,雨棚上盖的企业也可以实现到站即办公,大幅压缩了旅途换乘的时间成本。
在轻盈的杭州西站雨棚上建四栋五层高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考虑到安全因素,在站房雨棚施工时,提前考虑上盖物业的前置施工条件,需要将站房内的大立柱增加屈曲支撑向上延伸至楼内,“因为站房内直通的柱子太大,我们将首层转换层架空,再将大柱转小柱,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把上盖开发的空间做大。”据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雨棚上盖综合开发项目经理刘捷介绍,由于雨棚承载的重量有限,建设过程中运用了诸如贝雷片转换等先进工艺,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建设者加班加点,实现了各个节点目标的如期实现。
在杭州西站候车大厅南面,是一个中间镂空的门字型建筑。这是杭州西站的另一朵“云”——“云门”。“云门”二层,设置了与站房联通的进站通道,旅客通过这里可以快速进出车站,再借由站房的公共平台出入云城南北综合体。未来投入使用后,人们可以登上“云门”,在这里办公、购物、用餐,俯瞰未来科技城美景。
杭州西站车站功能与地方配套垂直叠加,让旅客体验着“站中有城、城中有站”新理念带来的便捷生活。
“云顶”生产绿电,低碳理念更加美好
去年5月,杭州西站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这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的最高级别。杭州亚运会筹办过程中,许多配套工程建筑也处处彰显“零碳办赛”的主旨,杭州西站的正是其中之一。
杭州西站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布置了1.5万平方米、装机容量约3兆瓦的光伏发电板,年发绿电量预计可达231万度,为站内广告、商业、空调等提供绿色能源。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3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00余吨。
屋顶除了光伏发电板,还有一件蓝色“外衣”(制冷膜保护膜)。杭州西站屋顶铺设5.6万平方米的高科技新型材料——反射型辐射制冷膜,全可以让温度较高的物体向外辐射的能量,不和大气层进行热传递,让高温物体降温,从而降低能耗。
杭州西站将自然光用到极致的地方还数“云谷”。“杭州西站候车层‘云谷’的位置还‘掏’了一个大洞,正午的阳光可从屋面上方直射至地铁站厅层,减少了人工照明的使用,减少了能耗。”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副指挥长兼二分部经理张胜利介绍。
“杭州西站采用的智能照明系统,可根据人流量、列车进出站、天气变化,调整开灯数量、调节灯光照度。当列车进站时,系统会增开站台灯,无车时,自动关闭部分灯光,使照度等级调整为最低保证照度。在地下车库,采用无感节能控制,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三分部经理吴勍侠介绍说。
“云师”奋勇拼搏,西站喜结硕果
传说中,黄帝的军队叫“云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会师在“云城”中的中铁建工建设者也正是一支“百站百胜”的“云师”。
2020年1月18日,杭州西站站房工程开工建设。中铁建工喊出了“北有雄安站,南有杭州西”的口号,组建杭州西站工程指挥部,调集多支骨干力量和各方精英会师杭州。
面对杭州西站工程困难多、施工主体面大、施工交叉、场地交叠等特殊情况,中铁建工汇集众多专家编制“超级施组”。一轮轮不厌其烦的多方沟通、一场场研究讨论的头脑风暴、一次次事无巨细的节点分析和方案比选、一个个引路先行的样板试点、一处处精益求精的细节优化,全方位保证杭州西站精品工程打造。
“杭州西站建设有四大拦路虎——疫情、高温、汛期和台风。”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常务副指挥长杜理强回忆两年半来一路走过的历程,感慨万千。
杭州西站开工刚好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时期撞个满怀。中铁建工充分利用大量劳务人员未返杭的短暂时间,进一步完善生活、施工区域、隔离观察区域的规划和布置。实行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制定了严格的防疫管理制度。结合疫情情况,积极主动、多方联系具备返杭条件的非疫情地劳务人员,派专车到车站接人到施工现场。2020年2月13日,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实现局部复工,成为了浙江省最早复工复产的工程项目之一。
刚战疫情,又遇汛期。2020年5月29日浙江入梅以来,钱塘江流域遭遇近十年最大的梅汛。整整50天的梅雨期与杭州西站土方开挖阶段相重合。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总工程师郑明回顾:“当时我们需要在60天的时间内开挖120万方土方,一共要开挖1037个基坑,包括200多个十几米深的深基坑,底板施工穿插十多道工序,遇到积水就必须及时排出,才能确保施工正常进行。”面对雨季汛期,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成立防汛指挥中心,组织一支80余人的排水队,在现场配备100余台水泵严阵以待,保证杭州西站“地下城”的强大排水体系在雨水到来后立即作业,努保证了一个个“裸露”的基坑安然无恙。
2021年7月24日,面对超强台风“烟花”在浙江省平湖市沿海二次登陆来袭。四个小时内,中铁建工将包括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在内的3574人全部安置妥当。“9000多份儿盒饭、300多箱矿泉水、150箱方便面、200箱牛奶、面包、纸巾……准备这些物资虽然累了些,但是能保证大家在场馆避险期间有口吃的、喝的,就心满意足了。”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党工委书记林航每每回忆这段时光,总是充满着自豪。随着台风“烟花”中心移出浙江,三千多名工人齐齐到岗,沉寂了四天的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工地,重新响起了机器的轰鸣。
2022年7月16日起,杭州开始进入“三伏天”。今年的杭州“三伏天”,多日最高突破气温40℃,是历年来出现40℃以上日期最早的一年。在西站施工现场,头顶骄阳,在户外走10分钟的路,衣服就已被汗水浸透,更不要提施工作业。“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身上的衣服被汗泡透后再被烈日烤干,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一天要循环好多遍。”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一分部项目经理李平说。除了调整作业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施工,中铁建工为此特别成立了先锋服务队,三年来累计服务200余天千余次,共计送出数十万瓶盐汽水、矿泉水。
为了赶回被“拦路虎”耽误的工期,中铁建工在施工工序工艺上下功夫。站房结构施工阶段,采用积极的措施优化施工运输组织方案,设置6座钢栈桥将运输通道连接至各楼层。同时,合理的预留部分结构,打通更多的辅助施工通道,将各项物资材料直接运输至作业点;采取网格化施工管理模式,将整个工程划分为8大网格区,同步展开施工方式;在装修施工阶段采用“大网格、小流水”施工组织新模式,巧用装配化、一体化、工业化等施工工艺,自主研发了智能化网格管理系统。整体施组方案先后就优化10次,编制各类施工技术方案230余份,组织完成15个装修样板,样板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在重重困难的压力下,仍然创造了84天完成3153根桩基施工、8个月冲出地面、1年多主体封顶、不到3年的时间实现全面竣工,体现了中铁建工的综合实力、质量、效率与速度,展现了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站,到改革开放后的深圳站、北京西站,到进入高铁时代后迎来的北京南站、郑州南站、成都东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综合交通枢纽,再到当前以杭州西站、广州白云站、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站城融合新标杆,中铁建工集团60多年来不断书写着中国站的新篇章,见证着中国铁路从追赶到引领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