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摘要】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筑牢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实根基,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光明前景,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至上 人民立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走群众路线,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刻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筑牢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实根基,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光明前景,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为什么人的问题,既关乎一个政党的根本立场,也决定一个政党的根本性质。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任何政党都有其特定的根本立场,都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无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由此,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站在了整个无产阶级一边,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肩负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追求和历史使命。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诞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一个政党是否具有人民性,关键看这个政党为谁立命、为谁谋利。无产阶级政党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站在人民立场上,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利益。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他们只为无产阶级服务,除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作为整个无产阶级的代表,无产阶级政党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最终目的是带领无产阶级解放自己,进而解放全人类,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不管其如何自我标榜,其始终代表的是一部分人或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在政党利益和全民利益的博弈中,政党立场必然表现为站在少数社会利益集团或特权阶层的立场上。作为少数人或利益集团的代表,剥削阶级政党为了实现、维护和巩固特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志,必然会建立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最终成为剥削阶级征服、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从而走向广大人民的对立面。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深深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由此决定了我们党始终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位置。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作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致力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人民谋幸福,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人民利益的坚定捍卫者,中国共产党坚定站在人民群众身后,在极少数人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拉锯中,在资本逻辑和人民逻辑的利益博弈中,自觉选择站在最大多数人的一边,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干事业;作为人民利益的有力执行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人民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通过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凝聚起推进社会进步与变革的伟大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坚决拥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没有人民群众,历史便无从谈起。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拨云见日、稳步前进,不断开辟新境界,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面对广大人民备受压迫和屈辱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正是因为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坚持与人民群众同进退、共患难,一直相信和依靠群众,我们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勇挑重担,带着让人民尽快摆脱贫困和实现当家作主的使命,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增进了人民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中国共产党积极回应人民诉求,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消灭绝对贫困,深入探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道。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必须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下,我们党聚焦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重大关切,持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始终贯穿着鲜明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人民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基础,有了人民的支持,党才有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人民是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有了人民的信任,党才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人民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依托,有了人民的智慧,党才有了执政兴国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坚持人民至上,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也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的关系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坚持人民至上,核心是处理好党和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绝不容许把党和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坚持党性,就是捍卫政党的政治利益、阶级利益。人民性即人民的整体利益需求、集体意志表达以及权利诉求。坚持人民性,就是捍卫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的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从人民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不是单个个体的机械总和,而是由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社会共同体,要追求整体的根本利益,必须依靠一个拥有强大组织力、领导力,以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自身奋斗目标的政党,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凝聚集体意志,达成一致行动,难以实现自身利益。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正是能够始终代表人民利益,汇聚广大人民力量的政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心全意跟党走,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自身利益。从党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党与人民是鱼与水、血与肉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100多年来,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到筚路蓝缕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再到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再到创造辉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一路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人民对党的信任和拥护,靠的就是不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正是人民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征程上,要确保党的事业行稳致远,人民利益不断发展壮大,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的关系,需要廓清一些错误论调。当前,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的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群体的分化多变,一些人对党与人民关系的认识也出现了偏差,一些错误论调不时出现。一种观点强调党和人民关系的对立,有人完全将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分割开来,将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把党和人民放到了非此即彼的对立面上。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党来自人民,代表人民,为了人民,党和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高度一致的。另一种观点试图比较党与人民的高下,有人认为“党性高于人民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而党性在人民性之上;有人认为“人民性大于党性”,在我国人口结构中人民群众人数远远超过党员人数,所以人民性应该大于党性。这些都是错误的,党性与人民性,不存在高下之分,党不在人民之外,更不在人民之上,而是捍卫人民利益的代表,服务于人民的公仆。同时,党性与人民性不是“量”的概念,而是属于“质”的范畴。二者与人口数量、党员规模无关,不存在大小之别。还有一种“党性变质论”的观点,认为极个别党员的党性已经变质退化了,因而党的性质也变了,这种论调把极少数党员的问题夸大为全党的问题,把局部的问题上升为面上的问题,在方法论上是完全错误的。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简单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

处理好党和人民关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落实到治国理政具体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人民,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更离不开人民,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不忘初心,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充分满足广大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样化需求,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增进人民福祉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才能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最终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周梅玲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研究”(项目批准号:22ZDA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⑥《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1年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⑦《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

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⑩《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