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稳物价成效令人瞩目,能够取得如此成效与管理好通胀预期、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密不可分。物价稳则民生稳,是坚持底线思维,从容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稳住国内基本盘的重要支撑。为此,我们要用足用好有利条件,持续管好通胀预期,着力稳定物价运行,努力巩固宏观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管理好通胀预期有助于稳定经济运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货膨胀预期是一种心理预期,并非真正的通货膨胀,但它却能够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一旦投资者和消费者形成较强通胀预期,预先做好准备以避免通胀给自身造成损害,相关防范措施就可能推升资产价格,造成通胀螺旋式上升,从而影响经济稳定运行。
管理好通胀预期具有相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既有内生因素,也有外部因素。通胀持续高企反映出某些国家经济运行的短期问题与中长期矛盾相互交织,这种错综复杂性往往会强化民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例如,世纪疫情叠加极端天气冲击,全球粮食等农副产品的生产供应碰到一系列棘手难题,有的国家和地区遭遇数十年罕见的食品供应短缺甚至是粮荒,导致这些国家出现高通胀,不断抬升通胀预期,通胀预期恶化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国家通胀高企的程度和持续性。
吸取其他经济体忽视通胀预期管理从而加剧高通胀的教训,我国对于管理通胀预期不能有丝毫松懈与麻痹。今年以来,美欧经济体通货膨胀率创出40年来的历史高点,8月份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8.3%,欧元区达到9.1%。美欧经济体的核心通胀率,即剔除食品和能源之外的CPI都超过了6%,这说明他们面临的是衣、食、住、行价格普遍大幅上涨的全面通胀。当前美欧经济体的高通胀,既与世纪疫情和地缘政治导致的国际供应链紊乱有关,也与此前美欧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不断放宽通胀容忍度有密切关联。
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管好通胀预期的做法和经验。保持物价平稳运行,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国际通胀持续高位运行,我国能够稳住国内的物价总水平,是十分难得的宏观经济治理绩效。2022年1—8月份,我国CPI上涨1.9%,与2021年持平,尽管受翘尾因素和不利天气因素影响,三季度以来CPI月度同比增速略有抬升,但仍然控制在3%左右的合理区间温和波动。而且,若剔除食品和能源,我国核心CPI一直处于1%左右的相对低位,与当前美欧经济体面临的全面通胀压力截然不同。
我国能够稳住物价的主要原因和经验,就是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一是我国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注重精准有效可持续,能够有效避免资产泡沫等负面效应。二是我国全力以赴稳住粮食基本盘。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压实各地“米袋子”和“菜篮子”主体负责制,持续强化粮油、蔬果、肉蛋奶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保障。三是针对不同初级产品市场结构和价格机制的差异,强化供给和需求双向调节,压实各部门、地方和企业保供稳价责任,有力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尤其是以煤炭为“锚”做好能源保供稳价,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健全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完善煤电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市场预期管理。四是加大对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力度,切实稳定低收入群体的通胀预期。我国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于2011年建立,经历2014年、2016年和2021年三次修改,机制越来越完善,能够保障与物价上涨联动的价格临时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2022年8月国务院宣布扩大保障范围、降低启动条件,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未来管好通胀预期和稳定物价运行仍面临挑战。客观而言,我国在稳物价方面也面临一定压力,主要是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和国内部分食品的结构性上涨压力。
一方面,我国需要时刻绷紧积极应对输入性通胀压力这根“弦”。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等因素叠加交织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创下历史高点,尽管近期价格有所回调,但部分品种仍在高位运行。全球流动性环境、主要经济体币值变化较快,世界经济恢复呈现分化态势,国际油气、粮食等供应缺口仍然较大,地缘政治持续发酵。我国部分初级产品的外采率短期内难以下降,一些“两头在外”的行业企业容易遭受价格异常波动的冲击。
另一方面,我国需要做足常态化应对不利天气或突发事件的准备。近年来,农副产品“集中生产、全国销售”的大流通模式已成常态。例如,蔬菜产量排前12的省份,产量合计超过全国的74%,前两位的产量大省占全国的20%。物资运输半径明显扩大,不但提高了流通成本,还使得放大价格信号的环节增多,容易导致价格波动加大。特别是遇到不利天气、自然灾害,供求平衡可能被打破,短期内的结构性、区域性失衡问题容易暴露,从而抬升食品上涨的结构性压力。
用足用好有利条件,持续管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运行。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供求匹配关系总体稳定,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对全球经济恢复起到拉动和稳定作用。我国保障物价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在增多,要因势利导,持续管理好通胀预期,进一步夯实国内稳物价的基础,同时为稳定全球通胀预期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宏观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调控手段丰富。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稳定性增强,应对外部复杂变化的能力得到强化。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促进产销衔接、供需畅通,从而增强稳物价的内生机制。
产业链韧性足,市场抗风险能力增强。我国拥有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聚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畅通交通物流,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尤其是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有助于增强自身抗冲击能力和冲击后修复能力,从而减少供应链紊乱对相关产业和市场的影响,为稳定上下游价格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强化针对重点行业和特殊群体兜底保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通过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落实落细纾困助企政策,确保政策应享尽享、应享速享。同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
针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不断提升预警和应急能力。健全不利天气及潜在风险预警机制,针对不同冲击情景做好压力测试,制定生产、供应、储备、销售、加工全链条常态化应对预案。强化国内市场跨区调运和余缺互济,灵活精准运用各级各类储备进行市场调节。同时,惩戒串通涨价、哄抬价格、散布涨价谣言等违法行为,引导企业有序竞争与居民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