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腾冲,正是旅游旺季,旅游大巴来来往往,各个旅游点都能遇见旅游团队和零散游客。腾冲本地人和游客的脸上都洋溢着笑意,看得出,人们沉浸在腾冲的热海美景和人文传统之中。
整修后的和顺古镇,需要在镇外下车,乘观光车或步行参观。我们在“和顺顺和”牌坊前下了观光车,走上“双虹桥”,抬头就看到和顺图书馆。与村民一起走进这个中国最早的乡村图书馆,这些村民有空就来读书看报。在这里,耕读商贸交融、传统与现代共存。走过和顺小巷,我们来到了水碓村深处的艾思奇故居。
大门上是楚图南先生题写的“艾思奇纪念馆”匾。拾阶而上,进入大门,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的是一个精致的小花园,花园正中是艾思奇右手握卷凝视远方的站姿雕像,雕像下的石座上有两行字:一行是“艾思奇”,另一行是“1910.3—1966.3”。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32年开始用艾思奇这个笔名。雕像后面的李家老宅,就是艾思奇出生之地,艾思奇坎坷不平却又影响深远的一生从这里开始。老宅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建筑面积有600多平方米,由客堂、居室、书房和天井组成。既有西式小阳台配上圆顶窗,又有中式石砌圆形拱门。据介绍,艾思奇逝世14年之后的1980年春,其夫人王丹一女士带着他生前的愿望,回到了和顺老屋,与李生勉等亲属商量之后,将李氏祖居连同艾思奇的一些遗物一并捐给国家。当地政府决定将这座老宅建为“艾思奇纪念馆”。1998年9月,王丹一女士再次将艾思奇的130多件遗物捐赠给纪念馆。
李家老宅是纪念馆的主体建筑,陈列展示都在这里。进门就是一块充当照壁的木板,上面刻着毛泽东对艾思奇的评价——“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第一个展区是“艾思奇生平”。艾思奇的祖父李德润,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腾冲人赞之曰“能律己,待人耿直无饰”。父亲李曰垓,字子鬯,被章太炎先生赞为“天南一支笔”,参加了云南重九起义,主笔《讨袁檄文》,并力主修建滇缅公路。他的进步立场和革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孩子。在他的影响下,长子李生庄、次子李生萱等人先后走上革命道路。李曰垓逝世后,《续滇南碑传集校补》中,有方树梅先生撰写的《李子鬯先生传》,传中赞其:“性刚正,负才智,不为人俯仰。诗文戛戛独造,得山川雄奇气。所作军国书檄,笔挟风霜,见者罔不畏服。”从以上的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艾思奇骨子里的耿直、自律和严谨是从祖父那一辈就传承下来的。
艾思奇出生在和顺,成长在昆明,在省立一中播下革命的种子;经历了逃亡、入狱、到日本学习、在上海开始哲学创作、在延安深化研究和在北京的教学宣传,一幅幅图片和一本本书籍,展示了艾思奇56年的不凡人生。1935年10月,艾思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本想在“不凡”的前面加上“短暂”二字,但对于这样一位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来说,生命的长短,丝毫不会影响他对国家、民族思想和精神的引导和丰富,是他让更多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更多的普通群众看到思想的巨大威力,体悟到哲学力量的非凡之处。
第二个展区是“《大众哲学》的创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存亡危机加重,广大群众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武器。1932年,艾思奇到了上海,逐渐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到革命者的转变。1934年,他在李公朴任主编的《读书生活》杂志上发表“哲学讲话”连载,1935年底汇编为《哲学讲话》出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始走入人民群众。
紧接着的第三个展区是“《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这个部分最吸引眼球的是从墙面到屋顶的大型循环显示屏——蓝底白字,清晰地显示着《大众哲学》篇目和内容。从《读书生活》连载的哲学文章,到汇编成《哲学讲话》一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先河,李公朴在《哲学讲话》序言中说道:“这一本通俗的哲学著作,我敢说是可以普遍地做我们全国大众读者们的指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这样的思想工具,必然引起反动派的恐慌。《哲学讲话》出到第三版时就遭到查禁,为了出第四版,更名为《大众哲学》。截至1949年,该书在读书生活出版社共出了32版,加上各地出版社出版的共有50多版。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这已经是典型的畅销书了。毛泽东说《大众哲学》是一本“通俗而又有价值”的著作。邹韬奋说《大众哲学》哺育了大众。两位忠实读者的评价,都肯定了《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2021年5月,经过改造提升重新布展,故居的展厅增加了第四个展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情怀”。突出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时时、事事、处处体现着为民、忧民、亲民、敬民、惠民,把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十分鲜活而充满时代感地呈现出来。
走出展厅,我再次徘徊于塑像旁的小道。仰望这个好人、老实人品格的高华;震撼于他那么完美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感叹于这样一位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哲学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党的进程。
塑像凝视远方,我凝视着塑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契合了各个时期的理论需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启蒙,增强了社会改造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纷乱复杂的世界局势和国内艰难的改革发展大局,需要有准确的判断和应对方略,需要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新高度新境界。这些都迫切需要全党理论水平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理论思维的进步。80多年前,艾思奇用通俗清新的语言、用身边鲜活的事例紧扣现实问题,让普通群众,特别是知识青年,切身体会真正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今天我们还需要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好人、学者、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