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全民共享健康生活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健康体系,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迈进,健康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2021年,全国总诊疗量达85.3亿人次,医疗服务总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10年前的8.8%提高到25.4%,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基层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10年前,云南怒江村医邓前堆因自学溜索跨江出诊,被称为“索道医生”。2015年溜索改桥,桥建成了,通了公路,他买了人生第一辆车,开始了驾车巡诊之路。现在邓前堆有了一个新身份——家庭医生。“这几年村里的医疗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前堆介绍,新的村卫生室建起来了,乡村医生从最初的1人增加到4人,村里有慢性病的患者,都成了家庭医生的签约患者,每个季度都要随访,乡亲们“小病小痛不出村”的目标基本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以基层为重点”放在首要位置。10年来,不仅县医院医疗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络不断健全。截至2021年底,全国建有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个,卫生人员超过440万人,实现街道、社区,乡镇、村屯全覆盖。全国已基本实现所有地市和县(市、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超过42万个家庭医生团队。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显示,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

人才是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10年来,我国累计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7万余人,其中3.5万人已到基层服务;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3万余人次;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15.4万人考取相应资格;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的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数量从100.9万人增加到161.5万人;实施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各类基层卫生人员59万人……

为了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我国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全国800多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实行医保打包付费,推动资源下沉,促进医防融合。在引导医共体提升医疗能力的同时,将更多工作转向疾病预防,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和居民医保报销比例稳步提高。加强远程医疗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服务同质。试点县医疗服务效能提高,县域内就诊率超90%,“强县域、强基层”作用开始显现。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更加完善。”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介绍,为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等活动,出台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标准,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提档升级设施设备。目前,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定点范围。目前基层诊疗量占比长期保持在50%以上。

服务质量和可及性全面提升

硬币大小的药片变成芝麻大小,一个不起眼的试剂盒能筛查691个神经母肿瘤驱动基因和精准用药基因,小小的传感器可通过AI系统预警先心病……今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的一批重量级科技成果亮相,体现了我国儿科医疗领域的创新服务水平。“儿科医疗领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国家近年来对儿童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儿童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两个周期推出健康儿童行动计划,《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通过科技重大专项投入5.74亿元支持儿童用药品研发,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儿童健康服务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构建了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造性地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化医疗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改革,医疗服务模式和医学技术加速创新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呈现出“四升一降”的趋势:医疗资源供给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提升,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住院死亡率持续下降。以个体化为典型特点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罕见病诊治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2018年,5部门联合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明确了121个罕见病病种。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324家医院参加的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基本形成罕见病三级防控体系。截至目前,通过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转诊的患者已超过千例,罕见病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从4年缩短到4周。

随着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我国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技术。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基于国家重大专项积累的药物筛选、疫苗研发、临床评价的平台和团队,我国很快推动中和抗体、化药和中药等成功上市,阿兹夫定作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拥有全球专利的治疗新冠肺炎口服药物已于今年7月获批上市,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中国贡献。在疫苗研发领域,我国设计了5条技术路线,组织了优势团队进行科技攻关,为新冠疫苗大规模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过程中,我国还首创了全球首个高生物安全风险疫苗生产车间技术标准。

围绕看病就医过程中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10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措并举,着力改善医疗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介绍,国家卫健委在全国推广预约诊疗、多学科诊疗、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日间手术、分娩镇痛等一系列改善医疗服务的举措,同时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和智慧医院建设。截至目前,全国50%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开展预约诊疗服务,超过4800家医院能提供精准的分时段预约诊疗。此外,针对“诊断难”问题,2000多家医院可提供多学科诊疗的服务模式。为缓解“手术难”,近60%的三级公立医院和36%的二级公立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患者当天即可出院。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年我国位列第11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多层次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以前我们最怕的就是生病,现在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心里有了底。”甘肃天水居民王惠介绍,自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每月的药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我们的医药费不仅大部分能报销,而且即时到账。”就医费用的减少和就医体验的改变都是国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红利。随着医改举措接连落地,一张覆盖城乡、相互衔接、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网正在织牢织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强全民医疗保障制度顶层设计,推动医疗保障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截至202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亿,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为80%和70%左右,基金年收支均超2万亿元、惠及群众就医超40亿人次。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稳步提高,对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共同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8年以来,我国已开展7批全国药品集采,共覆盖294种药品,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50%,前6批集采累计节约医疗费用超2600亿元,第7批集采预计每年将节约185亿元。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力度不断加大,逐步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范围。2021版药品目录品种增至2860种,67种谈判药品平均降价62%。截至2021年底,14.2万家医药机构供应谈判药品,国谈药全年累计惠及患者1.4亿人次、减负1500亿元。

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稳步推进,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规模不断增大,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开展顺利,越来越多的参保群众享受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目前,所有统筹地区都已开通住院和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截至2022年4月底,全国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达到20.53万家。今年1月份至4月份,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59.56万人次,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671.56万人次。跨省异地就医备案网上办、掌上办,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健康中国   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