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想建党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

作者:林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一个政党连续40余年始终不渝聚焦并持守同一个主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在当代世界政治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在新时代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既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和生机活力,又诠释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崭新内涵和根本走向。

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历史昭示我们: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又是多么值得珍惜!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是中国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基于此,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在资本主义方兴未艾的欧洲出现了“共产主义的幽灵”,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解放事业的艰辛探索。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在20世纪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马克思列宁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历史使命与近代中国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高度契合,近代中国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的情况相同或近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源泉。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已经证明,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是在实践中得来的,同时更伴随着对问题的求解和认知的创新。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质疑,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有人说中国搞的是“资本社会主义”,有人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有人说是“新官僚资本主义”,所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科学的问题回应、务实的问题求解等特点和优点,在开创、坚持、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之间的关系的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辨方位而正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和理论创新,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真知源于实践,事实胜于雄辩。新时代1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在不断解决时代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在不断解决时代问题、创新创造理论内容。19世纪有19世纪的问题,20世纪有20世纪的问题,21世纪有21世纪的问题,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而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地推向前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大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就是需要解决的任务;而一个政党在一个时期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一代领导人在一个阶段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都是由当时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所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在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中,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根本性地位和意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内蕴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丰富和拓展为“十个明确”,并强调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在“十个明确”中,有五个明确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对应、作出了回答。第一个“明确”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二个“明确”规定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个“明确”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战略擘画,提供了任务引领;第五个“明确”、第六个“明确”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的正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支撑。

这几个“明确”,深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是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深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在哪里”的问题,进一步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强调这些显著优势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深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处来”的问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来有自,且来之不易,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既与“十个明确”具有对应关系,同时它们之间也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嵌入的,且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呈现出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重曲折中走向振兴的态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任务就是答卷,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就是考题,“十个明确”就是答案。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这个跨越时空的历史之问,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回答。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提出了解构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点,但是他们并未将其付诸实践。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变为现实的制度进而变为建设的实践,积累了初步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持守者,同时也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毛泽东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简单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当年所说的话来套今天的中国实际,也不能简单拿党过去提出的一些具体理论观点和由此产生的具体政策举措来套今天的工作。什么事情都要看一百多年前是怎么说的、几十年前是怎么说的,不能越雷池一步,只能亦步亦趋,那还怎么前进?!那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和科学态度。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第二次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想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譬如,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新发展阶段的思想,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认为其最鲜明的特色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紧密结合,在推动发展上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强调没有五千多年文明就没有所谓的中国特色,并提炼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部署,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理念,揭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外交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等等。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贯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理论的生命力同样在于不断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强大政治定力和高度战略自信,书写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引领和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中流砥柱,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使科学社会主义释放出具有强大说服力、感召力的真理光芒。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