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技能型网红与技能人才发展前瞻

【摘要】技能型网红走红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促进我国技能人才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技能型网红展现劳动者的个性、工作美学和工作荣誉,重塑智能时代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可以预见,技能中国行动将助推技能型网红群体不断向纵深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关键词】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  符号消费  工作美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在自媒体平台,电器维修、花木养护、焊接工艺……展示各类实用技能的视频受到广泛关注与追捧,许多技能型人才在网络走红。技能型网红或展现技能,或答疑解惑,或教学授业,独特的工匠色彩让他们赢得了不少关注,甚至通过技能分享成为各行各业的技能标杆。当前最受欢迎的技能型网红,至少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引导人们快速掌握一个行业的工作流程和技能,如销售、房地产、律师等;二是为消费者提供咨询和服务,如修理、美妆、健身等;三是帮助受众提升技能,如电器维修、花木养护、焊接工艺、漫画制作和房屋装修等。技能型网红走红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促进我国技能型人才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技能人才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决定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

技能型网红走红背后是工匠精神与审美文化的结合

技能人才在手工业时代被称为工匠,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匠心是指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生产过程全身心投入和精益求精的状态。曾经,木匠、铜匠、铁匠、石匠、鞋匠等工匠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他们精湛的技艺描画出传统生活图景的底色。在大机器生产之前,工匠是人类工业生产的主力,与机器生产相比,手工生产需要劳动者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包含着更多的人性成分和劳动凝结。尽管手工生产效率较机器生产要低得多,但产品是由劳动者亲手打造出来的,因而工匠更能直接体现人自身的能力和风采。手工业产品中凝结了更多的人类劳动和劳动者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人本身的精神和力量。工匠精神突出表达一种情绪、一种行为,其背后蕴含着一种文化,即对职业的敬畏,它体现出的是一种理想和情怀,超越了世俗的功利之心,工作不仅仅是被当作赚钱谋生的手段,更多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进入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大机器时代,福特制通过对劳动概念和劳动执行的不断分工和再分工,将工作任务分解成小块,规定了每个劳动者需要完成的动作和工作的速度。虽然福特制简化了操作方法,降低了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但使劳动者失去了劳动过程的自主性,抑制了劳动者的创新和个性,工作的敬畏之心被功利之心逐渐替代。英国社会学家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书中指出,福特制使劳动者完成了从工匠到工人的身份转变,与此相关的是工作本身从情感化向非情感性转化,工作的价值取向从追求完美与极致向成本收益理性化转变,工作伦理从以追求精雕细刻为荣誉向追求数量和分秒必争转变。由此带来的结果:一是通过机械性的训练使工人习惯于不假思索的服从,对自身或他人做得很好的工作缺乏自豪感和尊重感,不知道自己从事高强度工作节奏的意义,久而久之习惯于完成没有意义的工作任务;二是通过对工人的控制和驯化,把他们所做的事和他们认为有意义和值得做的事情割裂开,把工作本身和原本工作所能提供的可以感知和理解的目的分割开,衡量生产者声望和地位的标准不再是热衷奉献的美德,而是工资的差别;三是将生产与人类需求分割开,使得人类需要的满足与为生产付出的努力以及该努力的程度毫不相干。

在后福特时代,虽然机器生产可以重复手工业时代的某些特征,但对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为新的工匠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新的工匠文化特征是工作被赋予了审美文化,工作的价值不再仅是道德关注的焦点,工作不再仅是自我构建和身份构建的轴心,工作也不再仅由金钱报酬决定,工作本身不可避免地受到审美文化的影响,与消费社会中的消费活动一样,工作是由精致的美学价值决定的,工作成为受到美学审视的社会活动。鲍曼认为消费社会的工作价值取决于产生愉悦体验的能力,这也是工作美学的特质之一。

这意味着工作也和娱乐有了一定的关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我们进入一个娱乐的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上帝偏袒那些有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在自媒体上,工匠也被赋予了娱乐精神,工匠能否成为网红工匠,不仅取决于工匠精神,同时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娱乐精神。娱乐时代是一个偶像替代权威的时代,传统工匠的技能学习中,师傅是权威,掌握技能需要师傅的言传身教和传帮带,如今的自媒体时代,除了线下技能学习外,线上培训和学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些技能型网红甚至成为小圈层中的偶像。技能型网红的出现重塑了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不仅打破了大机器时代工人劳动过程自主性丧失的局面,同时展现了劳动者的个性、工作美学和工作荣誉,重塑智能时代的工匠精神和文化。

技能型网红的创作是符号化生产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的产物

符号是指记号、标记和象征,用来指称或代表事物的象征物,亦指能代表自身事物之外的事物。人类的思维、语言、交流和传播都需要使用符号进行“意义”表征,符号反映人类特有的表征文化。从符号学理论理解消费品,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功能化的消费品,是与真实世界相联系的,也称为海德格尔的“上手之物”;第二层是与概念相联系的消费品,是抽象的消费品;第三层含义是意象之消费品,是对前两层含义的引申,消费品在这个层面获得了自主性,一方面是人格化的物,即把物当作人,亦即主体客体化,另一方面是物的叙述,是事实性的叙述,或者说是自然的叙述。例如“劳力士手表”作为一种手表,它有实用功能和特点,如报时功能;广告中的“劳力士手表”是一个手表的品牌;而当某人佩戴“劳力士手表”时,则指向了地位、金钱或成熟等社会性符号。

当一个社会进入消费升级阶段,也即进入丰裕社会。丰裕社会的特点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所指出,“丰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物品的丰盛促进了消费者对物品符号的关注,符号代表了消费者的社会阶层和文化品味。过去人们关注物品,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物品组成的体系。消费者在做选择时不仅是依赖于物品物理性能构成的体系,更多是依赖于美学旨趣引导下的符号体系,包括物品的“摆设结构体系”(如家具的组合)和“气氛结构体系”(如色彩的组合)。由物品体系构成的符号体系成为消费者作出消费选择的重要出发点,不同的消费品体系所构成的符号指向不同的意义,彰显出不同的地位、身份和文化品味。

符号建构依赖于技能型人才在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和产品服务方面的努力和想象力。中国的消费升级正值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之际,消费的符号建构与各种数字化的新业态、新模式相结合,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同时,也促进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符号建构得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与符号生产者和符号消费者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商品推送模式不仅仅是以物体系的模式进行推送,同时也依据符号体系的模式进行推送。在满足消费者符号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供需匹配的效率。

当然,符号的创作者和制造者首先是技能型人才,如李子柒的美食短视频就是用一系列美食生产和传播技巧来塑造符号。在她的短视频中,食物不再仅是满足温饱的功能性物品,而变成了一种象征性意义物品。李子柒在静谧的农家小院中用最传统的手艺精心制作一道道具有传统特色的美食被赋予了美食的非功能性意义,其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理想生活、田园诗意、传统文化的象征。互联网时代,符号塑造与“个性推荐算法”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会带来某些弊端,在自我形象的构建上呈现内卷化特征,使年轻人的非理性消费模式在不知不觉中被建构出来,对年轻人的理性消费产生了重要影响。

技能型网红助推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为职业技能培训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技能型网红培训作为“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一种模式,在借鉴电子商务和直播带货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是将传统的线下培训资源和线上网络优质资源相结合,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偏好整合线上培训资源,可以随时随地参加学习和培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学习和培训更加方便。线上技能培训平台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推出相关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培训。目前“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有多种资源可供利用,包括政府建立的职业教育资源库,也有市场建立的职业培训资源库及职业学校提供的资源库,这些丰富资源为互联网职业培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技能人才的培育和成长。其中“技能中国行动”是一项重要举措,其核心是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训主体是以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要载体,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为主要形式的组织实施体系。“技能中国行动”特别强调要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新职业、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普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从数字化培训的几大平台和全国各大短视频平台来看,如B站、抖音、快手都有专门的版块以免费直播的形式传授各种技能知识,并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技能培训网红;人社部所属6家线上培训平台“技能大师在线”也以直播的形式,借助高端师资特色,传授技能竞赛和世界技能竞赛项目的成果转化。

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一方面需要优化促进工匠精神崛起的制度环境,包括国家和企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倡导工匠精神关键在于建立保障机制,要让更多人乐意当工匠,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更需要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任用、待遇等一整套激励机制。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工匠等级晋升制度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使他们对自身职业有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促进工匠精神崛起的市场环境,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个性化需求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为定制生产和定制营销提供了最快捷和最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使企业能够搜集大量消费者行为数据,从而了解每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为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一方面企业通过大众传媒针对消费者进行符号建构,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以直接参与到产品设计中,企业通过把设计权交给消费者,引导消费者参与符号建构。在与消费者沟通中,获知消费者的价值偏好和生活理念,进而形成产品的设计思想和创新优势,从而更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革命性转变,由此带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新产业层出不穷,同时也催生了对新职业和新工种的需求,对全社会的就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渐向上游转移,产品生产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过渡,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是技能培训跟不上就业结构需求的变化,劳动力职业能力不能满足就业技能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加大,出现所谓“千工好招一技难求”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局面。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高技能人才缺口的扩大,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泉就是大幅度提高高技能人才在产业工人队伍中的比例。补齐这一短板的有效手段就是要加大力度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利用多种资源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技术手段,开发、构建和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将人口红利转变为技能人才红利,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技能型网红日益成为劳动者技能培训体系的重要补充。技能型网红大多是精通某项专业技能且乐于分享的优秀人才,通过对专业的努力学习和钻研使自己成为行业标杆。在技能型网红的引领下,各行各业不断扩大各个生产领域和各个生产环节技术领先的能工巧匠队伍,推动技能型网红群体不断向纵深发展。技能型网红目前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积极参与的一项能工巧匠造星工程,借助这一工程将会促进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快速成长。可以预见,新时代的现象级网红市场将不再由流量明星独霸,技能精湛的工匠也将成为其中重要的力量,成为青年的追捧对象,通过他们推动“中国工匠”成为世界级品牌。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又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这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我国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中等收入群体人口超4亿,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消费增长空间巨大。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经济发展规律来看,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是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时期,是居民追求个性化消费和服务、扩大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的重要阶段。

居民消费升级阶段对技能型人才以及相应的组织模式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一是倡导工匠精神,通过终身雇佣具备高技能和高归属感的工人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个性化商品和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注重发展具有高度专业技能和充分自主控制权的组织模式,以便对生产过程进行快速调整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三是强调保持与个性化相关的产品设计、营销、消费者服务一致性的战略;四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跟踪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缩短产品周期,形成生产者、供应商和销售者之间的信息和技术共享网络。技能型网红的发展能够助力消费升级,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设计者、生产者和营销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为相关生产和服务行业提供模范和标准,快速获取供需双方的共享信息,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清华大学文科振兴课题“农户生计资本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9THZW)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英]齐格蒙特·鲍曼著、郭楠译:《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

②[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③[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