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批在短视频风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逐渐在各自领域深耕创新,以视频之名,让我们看到了专注与创新的力量。青年群体的短视频内容生产多注重人格化生产、善用多模态形式、利用模因式传播,有利于加速文化生产、赋能多元行业、再建社会认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完善网络空间治理,不仅要重视和吸引青年群体参与其中,更要让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成为青年群体的共同追求。
【关键词】短视频 青年群体 内容生产 网络空间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网络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短视频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6080万,占网民整体的90.5%。短视频飞速发展背后,青年群体是绝对的主力军。《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不同网民群体中,80后、90后的青年网民对短视频的使用率更高。使用之外,这些年轻人更在短视频平台上丰富着内容生产与创新的重要角色,用层出不穷的优质内容活跃着短视频平台的多元生态,用创意创新的好视频实现了“良币驱逐劣币”的传播效果。
青年群体的短视频内容生产具有注重人格化生产、善用多模态形式、利用模因式传播的动因机制
作为义务教育的受益者,这一代年轻人往往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技之长或对相关领域有所了解,他们更愿意表达自我,开放、个性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标签;与此同时,他们也经历着城乡转型的阵痛,是“流动的一代”,不确定性和乡愁深烙着他们对认同、情感的渴求。
认知盈余:有闲情造价值。“在碎片化时代,有知识的人在利用自由时间进行内容消费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内容的创造和分享,对这部分有闲时间的再利用产生了一种新的潜在价值区间,即认知盈余。”发挥认知盈余的作用是青年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内容生产与创新的重要原因。这一代的年轻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之余,往往愿意将自己的经验、想法转化为人人可看、人人可学的内容。依托于短视频平台的开放连接特性和互联网的规模经济效应,青年群体的认知盈余在累积后将发挥巨大的正向社会影响。这种正反馈反过来也会刺激青年群体的分享欲,持续推动其产出内容,形成良好的产消互促循环。
自我呈现:以表演换奖励。“自我呈现动机是向上流动,即个体通过表演性质的自我呈现,获得物质及精神奖赏,以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目的。”向上流动、获得奖赏也是青年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上积极进行自我呈现的原因之一。不同的是,此时的“流动”并非体现于阶层之间,而更多地体现在数据、榜单的浮动上。播放量、点赞量、粉丝数成为新的精神奖赏,其中,部分数据又可通过“变现”的形式成为物质奖赏。除动机外,短视频的出现也对这套建立在正统戏剧基础之上的自我呈现形式带来挑战,它“轻短平快”“即拍即发”的技术特点正模糊前台和后台之间的界限,用“祛魅”的方式为前台与理想化解绑,用“揭秘”的方式为后台与吸引力结缘,拓宽了自我呈现旧的边界,赋予了自我呈现新的可能,激发了内容创新的无穷活力。
互动仪式:用交流唤情感。根据社会渗透理论的观点,关系会在社会渗透的过程中从不亲密向亲密发展。社会渗透可理解为个体间从陌生到亲密的关系发展过程,共同参与活动是实现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群体在平台上生产的短视频便可看作是为生产者和用户搭建的共同参与活动的场景,在短视频的内容中及其评论区下,生产者和用户逐渐经历由浅入深的关系发展阶段,最终在“转评赞”的交流中建构起微观情境中的关注一致、情感充沛的互动仪式,促进双方主体间性的共享、情感收益的共赢甚至集体意识的共创。
青年群体的短视频内容具有把握热媒介本质、重视用户体验、敢于扩散创新的生产传播特征
热媒介:人格化助推情感唤起。在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是对人体感官的延伸,其中,无需受众高度参与即可高清晰地延伸人体某感官、提供完善讯息的媒介属于热媒介。相较于以往的主流传播形式,作为典型热媒介的短视频所具有的高清晰度、人格传播等特点为用户创造出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难以感受到的心理、情感体验,为粉丝黏性的塑造和群体认同的凝聚打下良好基础。
重反馈:多模态实现沉浸互动。多模态是媒介利用多种不同媒介形态(如视频、图片、文本、声音、特效等)的信息传达内容的方式,相较于单一媒介形态,多模态能够通过多元信息的复合叠加发挥最大的信息传播效果。短视频就是一种多模态媒介,青年群体则是多模态话语的忠实践行者,善用特效、配乐等短视频支持的多元媒介形态,为用户提供和生产者进行双向互动的契合点,打造短视频消费的沉浸式视觉盛宴。
善创新:模因式孵化趣味“爆款”。模因意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当下,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模因能够愈发便捷地在短时间内被更多人所看见、感知、繁殖。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富有冒险精神、愿意接受新观念的青年群体往往是短视频模因的发明者和创新者。此外,青年群体还善用拼贴、戏仿等后现代手法对模因进行解构,为其植入趣味基因,鼓励用户在消费模因的同时助推其创新性繁殖,最终合力产出流行“爆款”影响社会。
青年群体的短视频内容对网络空间具有加速文化生产、赋能多元行业、再建社会认同的影响
技术赋权:催生自致角色,加速文化生产。短视频传播影响的发挥离不开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作为一种口语媒介,短视频的出现打破了印刷媒体时代精英群体的话语霸权,任何人都可以“即拍即传”,实现自己的内容生产,获得他人的关注,通过短视频生产获得自致角色,从而颠覆传统的权威知识生产,塑造自身的内容生产话语权。这一话语权塑造逻辑显示出短视频作为“后文字时代”的一种平民媒介所具有的“促成福柯所言的‘无名者’的历史性出场”的力量。此外,通过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认知盈余,青年群体可以极大地完善并优化平台多元垂直类内容,满足用户对泛知识类内容的需求,助推“内容为王”在短视频平台焕发新的生机。
短视频+:赋能行业拓展增长边界。除文化内容生产外,青年群体的短视频还发挥着经济价值制造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平台、用户等的多方联动,这一代年轻人积极与农业、教育业、文旅业、医疗卫生领域等各行业交互融合,通过短视频赋能乡村振兴、线上教育、文化旅游、线上医疗、全民健身等各领域。因其庞大的宣传力和潜在的影响力,短视频正在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得力助手”,青年群体作为重要的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居功至伟。
交往理性:畅通信息渠道,再建社会认同。后真相时代,用户对信息的消费趋于情绪化,情感、价值取代事实、真相成为凝聚共识的重要抓手,短视频这一媒介形式愈发成为用户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面对热点新闻事件,低参与度、高清晰度、个体视角的短视频更能触达用户,有观点、有依据、有看法的内容更易受到用户青睐。在畅通信息渠道之外,青年博主往往希望与用户通过交往、辩谈而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协调,并逐渐走向自愿联合,在这一过程中,交往参与者互为主体且在交往中克服自己的主观成见,而获得某种一致性,达成共识。通过发挥短视频热媒介的优势、促进时事中交往理性的达成,乐于表达自我观点的青年群体短视频内容发挥着重要的畅通信息渠道、凝聚社会认同的作用。
鼓励青年群体运用短视频生产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优化路径
青年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但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煽动粉丝群体不良情绪、利益本位罔顾内容质量、过度娱乐滑向危险边缘等。要发挥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作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除动员平台力量、发挥技术作用外,更要发挥青年创作者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要用好算法实现精准推送。当前,短视频平台仍存在算法推送不够精准、原创内容保护不够到位的弊端,这将给渴望用户反馈、版权意识浓厚的青年短视频生产者带来一定的内容生产阻力。对此,平台应当进一步优化推荐算法,提高内容与目标用户的适配度,让青年群体生产的优质内容“传得其所”,用积极的正反馈推动其内容创作,用良好的传受互动激发平台活力。
第二,要用新技术做好内容保护。在原创内容保护方面,短视频平台一直在行动。然而,由于短视频的内容侵权多为抄袭脚本、创意的“伪侵权”,难以用以往对抄袭的判定标准进行界定,大大提高了原创内容保护的难度。对此,短视频平台应当完善侵权线索判定,明确“伪侵权”的侵权标准界限;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确保用户举报有回音、有交代;创新原创内容检测与抄袭判定技术,加大原创视频审核力度,全方位保护优质青年创作者群体的利益,解决青年群体短视频内容创新的后顾之忧以提高其生产积极性。此外,为降低青年群体的短视频生产阻力,短视频平台还应继续优化更新视频模板、简化创新剪辑操作,用新技术持续赋能生产者,降低短视频生产制作成本。
第三,要用高流量扶持优质内容。面对当前短视频平台仍然存在的优质内容难以被看到的困境,短视频平台和主流媒体等主体应积极开展各类流量扶持与内容引导活动。在多方协作之下,确保短视频平台向着持续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社会的目标迈步前进。具体而言,在内容扶持方面,短视频平台还应积极探索优质内容流量“变现”的多元路径,让青年内容生产者“劳有所得”,坚持以保持内容的高质量为第一要务的内容生产准则;应看到“腰部”青年博主的崛起,优化推荐算法以跳出“赢者通吃”的信息分发和内容推送“怪圈”,通过加大对“腰部”优质内容的扶持力度发挥“二八效应”的长尾效益。
第四,要用对导向推动社会向上。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需要为青年群体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青年群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视频平台应把积极协调各方、发起相关主题活动作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好青年群体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为青年群体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切实扩大青年创作者所生产内容的传播力、影响力,让正确舆论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沁入人心,着力推动青年创作者所生产的短视频内容成为敦风化俗的重要抓手、践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推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让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成为用户常态化行为而非平台专项行动,让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成为青年群体的共同追求。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袁艺铭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美]克莱·舍基著、胡泳译:《认知盈余: 自由时间的力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
②[美]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潘祥辉:《“无名者”的出场:短视频媒介的历史社会学考察》,《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6期。
④张庆园、程雯卿:《回归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反思自媒体时代的后真相及其原理》,《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9期。
责编/靳佳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