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吴明永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理论指导。
百年风华,日新又新。回顾百年历史可以看到,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持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也是坚持焕发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从而掌握自身主动权、彰显自身主体性的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思想的火炬,照亮崭新的时代。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顶”马克思主义的“天”,“立”中国国情的“地”,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指引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伟大理论引领伟大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举旗定向、掌舵领航、谋篇布局,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标志性和引领性的新观点,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指明了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迈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和追求,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强烈渴望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历史反复证明,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力量;科学理论指引的事业,才拥有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新的征程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