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特征

【摘要】百年大变局演进中,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世界之变表现为国际秩序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加深认识世界之变的特征,有助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推动国际秩序和格局的合理构建和健康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时代之变表现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现实中遭遇逆风逆流的冲击,加深认识时代之变的特征,有助于从时代主题的实践要求出发,在历史演进中自觉肩负起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使命。历史之变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加深认识历史之变的特征,有助于增强历史自信,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把握世界命运,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加文明的发展阶段。加深认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百年变局 世界之变 时代之变 历史之变 特征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9.003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1]这个重大论断,对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深入研究世界怎样变、时代怎样变、历史怎样变,是事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进中把握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必须以对世界、时代、历史之变的深刻认知和科学研判为前提,增强把握发展机遇的精神主动,从而更加自觉地引领中国在推动人类发展进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世界之变:国际秩序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时期

世界是一个泛指的模糊概念,但又是人们生存的真实图像。当我们把世界看作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综合叠加而统称的客体对象时,每一个现实的人都能够感知到世界的存在对自己的意义,世界发生的变化都会实实在在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演进中,无论处于哪个历史阶段,人们都企望世界安宁,期盼有一个安逸的生活环境。这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普遍的愿望诉求。

然而,任何事物都充满矛盾,人们总是在艰辛的努力中为自己所期待的东西付出代价。进入近代后,世界动荡、局势复杂、发展挫折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千百年来,人类都梦想着持久和平,但战争始终像一个幽灵一样伴随着人类发展历程”,“人类历史总是伴随着战争魔咒”。[2]20世纪上演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悲剧,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六大洲33个国家卷入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战,战祸波及13亿人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1931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战争范围从亚洲到欧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这场战争中军队和民众伤亡人数超过1亿,其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需要强调的是,战争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巨大的精神创伤,还制造了各国结怨的后患,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破坏世界和谐的阴霾,影响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和格局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博弈为特征,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这场长达40多年的冷战虽然由于受世界各国普遍渴望和平以及追求民主的潮流所制约,在两大阵营近半个世纪的激烈对抗里未有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但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最终成为危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祸源。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引起世界恐慌,还有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出兵阿富汗带来的局部战争爆发也给相关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围绕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也不断形成世界局势紧张的热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分庭抗礼的争斗,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世界的撕裂,各国正常的外交关系受到阻碍,国际秩序和格局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中呈现错综复杂的特点。一方面,一些国家长期分裂,得不到统一。另一方面,冷战在演化中实际形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形成世界历史的负资产,虽然从形式上看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之大不像两次世界大战那样直观,但霸权争夺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伤害程度不可低估。陷于冷战的世界秩序和格局使人们长期生活在动荡不宁、危机四伏、冲突不断的世界环境之中。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争霸世界的国际秩序和格局违背历史潮流,不得人心,难以维系。冷战有开始也必然有结束的那一天。事实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两大阵营就已经出现悄然变化。欧洲一些国家与美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些矛盾也导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裂痕。两大阵营的变化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开始由两极对抗向多极发展转变,世界各国关系的构建形成新的战略考量需求,这是引发世界变局的动因。

冷战在给世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集中体现为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战后科技革命自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苏联随即跟进,之后逐步扩大到西欧、日本及其他一些国家,到60年代达到高潮。一系列科学理论的突破性发展推动了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等众多新兴工业的建立,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场现代科技革命促使国际分工的地域范围大大扩展,部门更加专业化且布局分支逐渐多样化,从而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空前密切,相互依赖程度空前提高。20世纪80年代起,科技革命又向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迈进,推动世界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形态过渡。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系统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人类社会迎来了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数字时代、智能时代。一次次科学技术革命在全面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和深刻改变各国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对国际秩序和格局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促使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寻找自己在世界发展中的定位。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3],“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加强全球治理、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大势所趋,也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4]这些重要论述是自觉顺应历史大势、精准把握时代脉搏、深刻洞察世界走向后作出的科学研判,为认清世界之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域认识世界之变,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面临的世界变化的空前性、巨大性、严峻性。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地感受到世界变化前所未有的震撼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秩序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时期。从政治上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5]。从经济上看,“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既有复苏迹象,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的问题。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突出。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放缓,外部风险和挑战增加”[6]。“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7]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国际秩序和格局在深度调整中沿着正确和健康的轨道演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对这一重大命题,我们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负责任态度作出明智选择。”[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答案。当今时代,宏大的世界形成“地球村”的浓缩版图,全球治理的共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世界各国面前。在诸多风险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一国损人利己以致危害他国的行为必遭世界谴责。“当今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9]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须坚决反对、抵制、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世界各国需要以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关切、共同的担当,担负起共同的责任。在国际秩序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时期的世界环境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恪守大党大国的使命担当,为引领世界健康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加深认识世界之变的特征,事关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自觉把握世界之变的规律,有助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推动国际秩序和格局的合理构建和健康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时代之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逆风逆流中延伸

如果世界是一个空间意义上的概念,那么,时代就是时间意义上的概念。人们生活在时空交错之中,时代演进为世界发展打下特有的烙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时代主题。世界之变与时代之变紧密关联,认识时代怎样变,是从另一个侧面审视世界怎样变。

时代的含义是指世界演进的某个时期或阶段,这个概念在使用上比较宽泛,有多个层面的表述。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古代、近代、现代就包含时代的含义,与此相应的还有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时代的概念。虽然世界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先后之分,但时代是一个世界性的整体概念。时代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发生变化,一个时代的形成对前一个时代具有替代意义,时代变化体现历史的意志。认识时代之变,要从特定时期或阶段人类社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入手。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革命性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步确立,体现人类文明的进步。资本主义在以超越以往时代的物质创造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积累起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社会矛盾。19世纪末,列宁基于资本主义发展形成垄断趋势的事实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论断,指出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战争必然导致革命,并由此揭示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1945年后欧亚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印证了列宁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从经济手段转向以军事手段为主的战争,促使无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

战争摧残世界,历史悲剧令人刻骨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愿日益强烈,期盼发展的诉求越来越迫切。这就为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产生和发酵推动世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敏锐洞察到时代主题转换的征兆,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明确的揭示。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2月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及同年5月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10]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又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11]关于和平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和平有利于世界人民,特别有利于第三世界。战争是同霸权主义连在一起的,所以中国对外政策第一条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12]关于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南北问题对第三世界国家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南方国家首先要摆脱贫困。发达国家要继续发展,也面临着南北问题,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南方国家不发展起来,发达国家就难找到市场。”[13]这些论述为中国共产党揭示新的时代主题提供了思想依据。1997年,党的十五大评价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不懈与霸权主义作斗争,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以推动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显著贡献。

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期待与殷切向往。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各国面临的安全威胁日益复杂,战争威胁始终挥之不去”[15]。“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16]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17]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挑战,一些国家和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公然违反国际规则,制造各种事端威胁世界和平,阻碍共同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遭遇逆风逆流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第一,顽固坚持冷战思维,推行霸权主义,主观设定假想敌进行排挤、制裁、打击,不遗余力地制造冲突,随心所欲地撕裂世界。第二,挑衅国际法和世界规则,干涉他国内政,策动“颜色革命”,搅乱被打击国家的政局,采取霸凌行动,甚至动用武力手段颠覆别国政权,以致局部战争频发,严重威胁地区安全。第三,霸权国家掀起逆全球化浪潮,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横行。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政策,严重破坏世界秩序。特定大国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的行为在国际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给逆全球化提供了不少借口,全球化更加步履艰难。第四,一些国家奉行零和博弈,对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挥舞经济大棒,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进一步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困难。尤其是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在损害中美两国关系的同时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发展,对各国利益均产生了负面影响。以上种种表现说明,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18]世界发展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能否顶住逆风逆流冲击继续延伸展开,关系全人类的前途命运。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对于世界来说是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是时代强音。任何逆风逆流都不可阻挡历史大势的深度演进,任何势力试图破坏世界和平、阻碍世界发展的行为都必将是徒劳的。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同时,国际社会面临着日益凸显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19]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呼吁:“让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头,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使命扛在肩上,携手前行,接续奋斗”。[20]习近平主席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融合,在倡导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合作与共赢,延展丰富了时代主题的内涵。以加强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以实现共赢促进世界发展,是世界人心所向,是历史大势所趋。加深认识时代之变的特征,有助于从时代主题的实践要求出发,在历史演进中自觉肩负起促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使命,以积极的作为和富有创造力的表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历史之变:人类文明发展形成新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21]这个论述告诉我们,历史嬗变是创造性的活动,人们进行的一切创造都有着历史的铺垫,人类文明在历史交替中收获不断更新的成果。

历史因变化而前进,人类社会为前进而创造历史。变化是历史前进的表征,没有变化,历史就停滞了前进的脚步。历史发展是社会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各种大大小小的事件都对历史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在世界发展中真正可以称之为巨变的历史事件并不多。如第一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等,这些经济、思想、政治、军事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进程,促成了历史之变。当今世界发展显示的征兆表明,历史又出现发生巨变的端倪。

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世界近代史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18世纪,英国爆发的产业革命对推动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发展阶段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在3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在历史演进中处于主导地位,某些发达国家凭借这样的主导地位而称霸世界。1917年,俄国境内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世界历史前进注入新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在500年发展史上从思想到实践转变的标志性事件。苏联曾作为超级大国成为世界的一极与资本主义抗衡,但1991年苏联解体使美苏两极争斗的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历史发展也因此而出现新的情况。

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期,历史之变最显著的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冷战时期形成的两个超级大国争斗的局面不复存在,世界政治格局的重组和再塑推进历史发展出现新变化。除了一些发达国家谋求世界地位的表现外,新兴工业国家在国际社会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介入到国际秩序和格局的深度调整之中。这是国际关系向民主化发展的进步潮流,对改变世界发展走向具有积极意义。当今世界,虽然美国依然以超级大国的姿态保持着强势一极的地位,但其霸权已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受到动摇,其指挥棒的力量大大削弱。

中国的发展是历史之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以及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对推进历史之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没有睁开眼睛看世界,夜郎自大,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变成落伍者,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22]鸦片战争以降的中国,从在世界体系中被边缘化到不懈努力进入世界体系,再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些历史性的变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尤其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辉煌成就,在历史之变中受到世界瞩目。

中国在历史之变中彰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的形势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23]第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既是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是为全人类谋福祉,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平台。第三,尽责尽力践行大党大国的世界担当,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发展逻辑和成功经验供世界各国共享,在解决全球治理共同性问题、排除历史前进障碍中积极有为,使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第四,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迄今为止的历史发展中,西方式现代化道路长期被奉为圭臬备受推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以此作为主导历史的资本,掌握着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打破对现代化模式狭窄化的理解,以新道路和新形态展现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这些中国表现鲜亮耀眼,对推进历史之变的意义十分重大。世界的完整性决定历史的整体性,世界范围的历史之变当然不是哪一国可以决定的,但中国在历史之变演进中彰显的力量是突出的。

历史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历史的前进道路从来不是平坦顺畅的,遭遇挫折十分常见。习近平主席指出:“纵观历史,人类正是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不论风吹雨打,人类总是要向前走的”[24],“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25]现实告诉我们,历史之变朝着健康的方向演进面临的风险挑战十分严峻,逆世界潮流而动的破坏性力量对历史之变的干扰始终存在,坚持与之进行坚决斗争才能保证历史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加深认识历史之变的特征,有助于增强历史自信,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把握世界命运,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加文明的发展阶段。

结语

深刻认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对统筹“两个大局”具有重大意义。“三个之变”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具体诠释,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背景揭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构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在统一关系,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辩证发展逻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展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伴随。统筹“两个大局”,充分发挥好我们一边的“时”与“势”,在深刻认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的基础上,给出思考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的中国答案。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捍卫者、时代发展的推进者、历史前进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党的二十大将作出精心谋划和全面部署,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与之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必须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形成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在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同时推动世界、时代、历史发展进步。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ZD014)

注释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第1版。

[2]《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96、124页。

[3][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72、273页。

[4]《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66、198页。

[5][17][2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9~60、61、63~64页。

[6]《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第80~81页。

[7][18]《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338、31页。

[8]《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第15、338页。

[9][15][19]《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第289、194、204页。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9、56页。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页。

[12][13]《邓小平年谱》第五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16页。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12页。

[16]《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第26、34页。

[20][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44、48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

[2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7~18页。

责 编/包 钰(见习)

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共产党执政实践和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党制度。主要著作有《政党治理与执政能力建设研究》、《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合著)、《“四个伟大”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合著)等。

[责任编辑:肖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