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通过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朝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努力,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更加明确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和文化自信一起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各类文化兼容并蓄,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自强逐步实现。坚定和推进文化自信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信念固牢,底气充足;推进和实现文化自强使文化持续创新发展,能够辐射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内在要求。因为没有文化自信自强,就不可能是文化强国;没有文化自信自强,文化强国建设各项内容就难以进行。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深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仅局限于纯文化领域,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科教兴国、弘扬法治精神、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美丽中国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升华与结果,推进文化自信必然伴随着文化自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强充分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改革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保证文化形式与内容、题材与体裁、风格与流派的丰富性,有利于文化创新与发展。“齐放”与“争鸣”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魅力。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公民道德建设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内容,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基础。公民道德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与社会氛围,积极促进文化创新发展。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坚定不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直接反映,也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基本表现。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文化自信自强,就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内核,文化产业是方式,具体要求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给人民群众和人类社会创造出持续增强精神力量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形成文化资源、文化人才、文化产业等系列文化高地。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在于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与合作越广泛越频繁,越能彰显出文化自信,越有利于文化自强。通过广泛频繁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有助于设计、生产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有助于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社会主义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化软实力,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赵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