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闻塘(唐)山春耕久旱,农田受阻……吾辈在外,闻灾情谁不忧心……幸得俺乡侨,募国币120万元之左右,惟该项汇至汕头商号”;
“国难一天严重一天,凡是中国的国民,都要尽国民一份(分)子的责任,同心奋斗,挽救危亡”;
“近我政府发射人造卫星誉美全球,海外侨民普天同庆”……
这是过去一百多年间,海外游子寄给亲人的特殊书信——侨批。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汕头侨批文物馆时深刻指出:“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科学揭示了侨批的文献价值和历史地位,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侨批文化、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认识侨批:全面感受“海邦剩馥”独特魅力
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侨批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直至1979年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管理才完成历史使命,历时一个半世纪。粗略统计,留存下来的侨批约20万件。它们真实记录了中国海外移民艰辛奋斗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开拓进取又不忘根脉、身处异地仍心系家国的深厚情怀。
从内在特质看,侨批是诠释中华海洋文明的“绝佳注脚”。早在唐宋时期,闽粤先民便开始远涉重洋谋生。到近代,由于国内连年战乱和海外生存机会增多,出洋谋生的华人华侨数量迅速增加——“断柴火,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巾去过番”。在金融、邮讯机构尚未建设或不健全的年代,侨批以“银信合封”“汇款与书信联襟”,成了维系华侨与族亲、家乡乃至祖国经济和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据相关统计显示,截至新中国成立前,潮汕地区民众靠海外侨胞寄回的批款为生者占到总人口的40%—50%,有些乡村甚至占到70%—80%。侨批因此成为诠释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中华海洋文明特质的绝佳注脚,被汉学家饶宗颐先生誉为“媲美徽学”的“海邦剩馥”。
从民间特征看,侨批是承载近代移民情感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往往隐藏在底层文化深处。侨批不同于官修史志,它发轫、流转、服务于民间,是真正的原生态文献。它也不同于徽州文书等民间契约、契据等经济文件,除经济往来功能,它还承载着侨胞与眷属的情感互动——“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侨批寄送路远、艰难,送批需回批作为凭证,因而内容往往朴实无华、直入主题。侨批因“民间”而真实、因“互动”而柔情、因“简洁”而直抵人心,构成“近代移民的集体记忆”。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公认的人类文明遗产。
从内容广度看,侨批是了解国情世情民情的“百科全书”。侨批跨越山海,辗转归乡。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原汁原味反映了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的生活生产状况,成为后人了解近世中国沿海民风习俗、生活变迁乃至国内国际局势的重要窗口,“是研究社会史、金融史、邮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的宝贵历史资料”。
从材料信度看,侨批是记录侨民创业历程的“侨史敦煌”。因承载亲情,侨批往往被作为家传信物珍藏,具有完整的史料价值。时间上,侨批集中于19世纪前半叶至20世纪70年代末,上下150多年,脉络清晰,少有断裂;空间上,寄托地主要集中于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收批地涵盖广东、福建、海南。侨批为了解和研究华人华侨史乃至中华民族活动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被饶宗颐先生称作“侨史敦煌”。
读懂侨批: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文化是民族之魂。侨批是承载华侨华人与故乡民众共同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情感密码,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散发着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这是心系故土的家国情怀。翻阅侨批,处处可见海外游子的深情。“裁章握管愁难开,雁阵鸳翼各东西”“谁怜海外飘零客,未卜何时解愁眉”,这是独处异乡、思念家乡的孤寂;“迢递客乡去路遥,断肠暮暮复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这是事业未成、无颜归乡的愧疚;“家中费用如充裕,切命海山入校读书,勿误”,这是对孩童读书上学的叮咛……侨批中更有家国情怀。辛亥革命时期,侨胞通过侨批等渠道捐资筹款,孙中山盛赞“慷慨助饷,多为华侨”;抗战时期,一批印着“勿忘国耻”“还我河山”等字样或盖着“誓雪国仇”“同胞快醒”戳记的侨批,是侨胞爱国救国心情的自然流露,其中潮籍旅泰青年苏君谦等3人捐资国币200元支援“抗大”,周恩来、叶剑英等回批“殊堪钦敬”,盼他们“鼓励彼方青年前来学习抗日知识”;上世纪70年代,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新加坡侨胞陈应昌致信母亲:“我国外交胜利,中外咸钦,声誉日隆,侨情扬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
这是仁爱孝悌的传统伦理。仁爱孝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海外侨胞通过侨批“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恪尽赡养家乡眷属义务,同时也将无法陪侍亲人的遗憾写进侨批。“想妻你将欲生产,家无亲爱偃互,为夫实在难过”,这是丈夫因妻子分娩不能陪伴的愧疚;“不肖自愧身飘海外,朝夕不能在家供仰之事,十不孝之罪也”,这是儿子因父母年长无法侍奉的自责;“切要谨慎从事,不可在外放荡”“要迎头赶上,勿落人之后”,这是长辈对后生成长的教导……侨批,就是中华仁孝观念的生活化再现。
这是笃诚守信的优秀品格。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侨胞出洋之初,寄回的赡家批银不多,一般会在侨批中承诺“以后有利自当继续奉上”“候有业可任自当厚寄,决不致(置)于脑后”。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有食言。诚信,更是侨批业的立业之本。为保障万无一失、准时到达,侨批机构建有严格的收发制度。一些收款人不谙文义,批局就代为缮写。有华侨欲汇款而无现金,批局也会先行垫汇。抗战期间,因寄汇渠道受阻,大额要款只能口头说定,通过“批脚”(即送批者)强记款数和收批人名字、地址寄送。从有文献记载的侨批业肇始到结束,从未发生过侨批未送达、批局或“批脚”卷钱走人之事。香港著名慈善家庄世平先生慨叹:“没有信用就没有侨批。”
这是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火船驶过七洲洋,回头不见我家乡,是好是劫全凭命”。华人华侨在海外谋生创业中,磨炼出的敢拼敢闯、攻苦食淡的精神品质和高掌远跖、善于谋划的理性智慧,侨批中都有体现。泰国侨胞陈松锦得知儿子在家乡澄海出生后欣喜异常,一口气为儿子拟了“壮强”“永强”等15个名字供家人选择,既体现了舐犊情深,又寄寓着“自立自强”。饶宗颐先生曾赞叹:“潮人若干年来在海外拓殖的成果和丰厚的经济高度发展的各种表现,在中国以外各个地区孕育出无数繁荣美景的奇葩,为中外经济史写下新页。”也因此,侨批成了理解中华民族拼搏奋进精神的宝贵资源。
活化侨批:充分凝聚民族复兴精神力量
一封封侨批,见证侨史和侨乡发展演变,见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融汇,是中华民族发展史重要组成部分。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站在增强文化自信、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精神力量的高度,积极传承弘扬侨批文化。
其一,加强整理研究,使侨批文物真正活起来。着力推进侨批档案搜集、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加强对侨批文物的保护管理,深入研究蕴藏在侨批中的诚信观念、家国情怀以及艰苦创业精神,进一步丰富拓展华侨史、对外开放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研究,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二,做好挖掘宣传,把教育功能充分融进去。深入挖掘侨批档案中蕴含的爱国故事、家风故事、诚信故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细、讲活、讲生动,让华侨华人爱国、爱家、爱亲人的朴素情感代代相传,激活侨胞对家乡的永久记忆。活化侨批元素,提炼符合侨批和华侨精神的视觉符号和设计语言,创新开发侨批文化产品,做好从侨批文化切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文章”。
其三,加强对外传播,让侨批“名片”更好走出去。积极向世界宣介侨批文化蕴蓄的拼搏奋进、仁爱亲和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努力把侨批打造成为筑牢华侨“根、魂、梦”的精神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名片”,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是要强化对新生代侨胞的传播,使侨批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强大精神纽带。
(作者分别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