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钱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从整合故事资源、丰富讲述形式两个层面来阐释。
讲什么?要整合故事资源
首先,要展现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国故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故事大多形成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同一信仰凝聚下、同一信念引领下、同一追求驱动下始终不渝进行奋斗和探索的过程。要选取富有代表性的事例,讲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新时代所进行的艰苦奋斗,展现我们党踔厉前行、笃行不怠的探索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在这一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歌可泣、启人思考、催人奋进的故事。要凝练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故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党自我提升发展的故事,向世界人民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次,要讲好催人奋进的精神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故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新时代的精神故事有很多。比如,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他们都体现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又如,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充满着无私与奉献。再如,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凝结着开拓进取的决心与毅力。要通过故事中鲜活的人物、感人的事迹、伟大的精神,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风貌。
如何讲?要丰富讲述形式
我们要运用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打造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论。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逻辑与情感兼具,提升中国故事的说服力。这就要翻越“文化鸿沟”、打破“文化壁垒”。怎样才能翻越“文化鸿沟”呢?我们要在坚持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前提下,照顾外国人的叙事方式和思维习惯,使得我们讲述的中国故事的起承转合,能清晰讲述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而翻越“文化鸿沟”。怎样才能打破“文化壁垒”呢?中国故事唯有逻辑通达,才能动人心弦。所以,要注重对中国故事所蕴涵的深刻逻辑进行有效挖掘和准确表达,以深刻的哲理和内在的逻辑,打破“文化壁垒”。讲述有逻辑、有情感、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才能拉近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增强情感认同。
其次,既要“展宏观”更要“示细节”,提高中国故事的感染力。讲中国故事时,在展现“大场面”之外,应该更多聚焦个性的脸孔,提高对细节的关注,增强对个体的尊重。要讲好接地气的故事,如《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面向世界人民生动展现中国的美事、美景和美食,中国的人美、心美、情也美。
最后,既要“讲事实”更要“求方法”,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力。中国建设发展的事实,是维护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传播中国故事,要说实话、讲事实,还要讲究方法技巧。我们翻越“文化鸿沟”、打破“文化壁垒”去讲述中国故事,要学会换位思考,才会有好的传播效果。但换位思考并不意味着失去自己,要把中国故事讲出精彩,要求必须有内在的、自己的、独到的东西。比如近些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战狼》等大片,就“很中国”。我们要通过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讲述中国人关于亲情、家国、英雄等的经典故事,展示中国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行为逻辑和生存哲学,体现中国人的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和故土情结,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总之,我们要在整合故事资源、丰富讲述形式两个层面着手,下大力气,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