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海东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
20世纪60年代,河南安阳林县人民为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红旗渠。虽然修渠条件极为艰苦,但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削平山头1250个,凿通隧道211个,架设渡槽152座,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壮举。
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
红旗渠精神是在修建红旗渠的实践中孕育而成的。红旗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修渠是为了人民,修渠的过程依靠人民,因而“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为红旗渠精神的根本。在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表现出不怕苦、不退缩的勇气。没有资金就自筹资金,没有工具就自带工具,风餐露宿、吃糠咽菜磨炼了林县人民的意志,他们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精神核心,最终将危机转化为契机。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林县县委团结人民,克服困难,自觉践行和发扬革命精神。因而,“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成为了修建红旗渠的精神保障,也成为了支撑红旗渠精神传承的精神内核。
红旗渠的建成印证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拼出来的、干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林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修建成红旗渠的同时,也最终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一面旗帜,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因其独特的红色基因和厚重的精神底蕴,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面旗帜。同时,红旗渠精神又是一座纪念碑,它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林县人民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它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体现,更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对红旗渠精神进行新时代的重塑与传承,有助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丰富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不断地在新时代闪烁光芒,它彰显了持久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我们要传承好红旗渠精神,使其作为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懈奋斗。
弘扬红旗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十万大军战太行”“十万大军出太行”“十万大军富太行”“十万大军美太行”正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河南人民在新时代实践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一步步脚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红旗渠精神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到2035年,我国乡村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在这一进程中,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接续奋斗。
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的青年突击队无私奉献,最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可以说,红旗渠精神对于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极大的引领和实践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充分发挥好红旗渠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